深圳有位實力雄厚的建材老板,專做裝飾材料生意,他想在湖南尋找地毯生意,就先後派遣3名業務員在長沙調研和分析市場。

第一名業務員3天後就匆匆歸來,他的調查報告很簡單,可歸為最後一句話:“我發現這兒的家庭幾乎不鋪地毯,沒有市場。”第二名業務員去了一個星期,他的調查報告也可歸為最後一句話:“這兒的人目前雖然沒有鋪地毯的習慣,但從他們的談話中,似乎有市場可挖掘。”第三名業務員去了一個月,他的調查報告十分詳細,最後的結論是:“這裏的人之所以不鋪地毯,是因為裝飾材料店的老板沒有心情做地毯生意,認為顧客少,幾乎賺不到錢。而且,我們生產的地毯他們不歡迎,價格太高,品種太少……如果我們公司舍得花錢,重新去開發生產一些大眾化價格(當地人經濟水準有限)的地毯,在這裏地毯是有錢可賺的,因為這個城市的人又惜錢又要麵子,生產廉價的地毯正投其所好。”個月後,這家公司終於生產了一批“可賣性”極強的大眾化地毯,並在長沙市內設立了兩家地毯專賣店。開始3個月虧本,繼而收支持平,半年後便略有盈利了,一年後,長沙人家庭鋪地毯形成了一種風尚,公司自然大賺特賺。就這樣,一個“不買”地毯的城市,讓深圳老板將地毯生意做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