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雪橋八仙(1 / 2)

董曉婉道:“此菜取材於趙州橋的美麗傳說,民間傳說趙州橋為魯班所建,當年魯班立誌要在交稅上建一座大石橋以方便兩岸人民的生活。魯班的決心感動了天宮中的玉皇大帝,就派了‘天工’,‘神徑’下來幫忙。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隻用了一夜的時間,雄偉壯觀的趙州橋便已建成。這速度也太快了一點,‘八仙’之一的張果老認定魯班肯定是粗製濫造搞豆腐渣工程,便親自下凡間來驗工。這天張果老約了當時燕國的趙窘王兄弟倆一同來到了趙州橋,張果老倒騎著那頭仙驢,趙窘王推著小車,其弟拉著車繩,三人緩步走上橋頭。由於張果老背上的褡褳裏裝著日月星晨,趙窘王兄弟倆的小車上載著五嶽名山,所以壓得橋晃動不已。魯班見狀,從橋上縱身跳下水去,舉起一隻手來,托住了橋,趙州橋這才穩定了下來。張果老一行安然過了橋,對這橋的堅固,美觀驚歎不已,這才相信魯班的確是鬼斧神工,技藝不凡。直到今天,趙州橋的橋麵上,還情析的留著據說是張果老仙驢的驢蹄印,而那趙窘王兄弟二人卻成了柴榮,趙匡胤小車的車道溝。後來燕趙的廚師就根據這個故事,用素果烹製出了‘雪橋八仙’這道名菜,在河北十分流行。”

眾人聽了,紛紛來品嚐,隻覺此菜景中有味,口味純鮮,且具有各種水果的香味,十分爽口開胃。這時又有一個丫環端上一盤點心“八寶燕餃”,用一個“喜上眉梢”粉彩瓷盤盛著。董曉婉又道:“這‘八寶燕餃’可大有來曆,相傳唐代代宗時,中興名將汾陽王郭子儀郭老令公是朝中重臣,他的八個兒子也全受到朝廷的重用,唐代宗甚至還把自己的親生女兒升平公主下嫁給郭子儀的第六子郭暖為妻。郭暖與升平公主小兩口非常恩愛,隻是升平公主有時愛耍耍公主的脾氣,要附馬郭暖對他俯首貼耳。郭暖無奈,誰讓人家是皇帝的女兒,金枝玉葉,也隻好對這刁蠻公主禮讓三分,但心裏卻不是很爽。有一天,恰逢郭老令公大壽之日,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們大都成雙成對的前來賀壽,唯有六兒媳升平公主躲在宮中睡大覺,不去向老壽星拜壽!附馬郭暖去宮中請了幾次都沒請來,一氣之下,抬手打了升平公主一個耳光,結果闖下了大禍。升平公主挨了打,便跑去向父皇告狀,要父皇將郭子儀全家定罪。唐代宗聽了,卻笑道:‘這就是孩兒你的不對了,別說郭老王爺曾與為父並肩平定安史叛軍,屢立戰功,中興唐室江山,就說你嫁與他家為小輩,也該給公爹拜壽行大禮啊!你這樣小小年紀就鬧家庭矛盾,這可不好啊!你給朕快快回去,向公爹拜壽賠罪!’這時正逢郭子儀推著被捆綁的郭暖來負荊請罪,唐代宗見了,馬上過來親手給女婿附馬郭暖鬆綁,又對郭子儀道:‘這不癡不聾,做不得阿家翁,兒女閨中語,不必掛懷。’郭子儀忙道:‘皇上聖明!’唐代宗又稱讚附馬郭暖總孝雙全,英武無比,當場給他加官進爵,讓他引升平公主回家給公爹拜壽。升平公主見父皇如此誇獎自己的丈夫,又與公爹手拉手異常親熱,君臣非常和美,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的確不妥,便向公爹郭子儀跪下認了罪,隨郭暖回府了。郭子儀回府之後,為謝皇恩,並嘉獎升平公主認錯知改,特命家廚以鮑魚,海參,木耳,蝦米,雞肉,幹貝,蘑菇,玉蘭片八味作餡包成餃子,開了一席‘餃子宴’,席間郭子儀對夫人道:‘咱家將門八子,均卓有戰功,堪稱八寶,今日這餃子包了八種珍貴菜肴,可謂八寶入餃,咱們就稱它為八寶燕餃吧!’於是這八寶燕餃從此得名,並在西北一帶流傳開來。”

納蘭聽了,道:“在下隻聽說過雜劇中有《打金枝》這場戲,卻不知還有這八寶燕餃,看來還是伯母知識淵博。”說得董曉婉臉上有光,十分高興,眾人品嚐此餃隻覺得此餃皮薄肉嫩,美味無雙。這時丫環又端上一碗桂花鮮栗羹上來,用一個黃地軋道開光三羊開泰壽碗盛著,隻見此羹紅黃綠白,色彩絢麗,羹麵有桂花和玫瑰花瓣飄浮十分雅致。脂兒見了,道:“這桂花鮮栗羹可是錢塘名菜,據說和天上月宮中的嫦娥有關呢!傳說唐代開元年間,有一年中秋佳節,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全國不分貴賤,不惜金錢,都要賞月。京城長安更加隆重,當明月升起,銀光灑滿神州之時,李隆基宣布賞月開始,隻聽鼓樂聲穿過天空,傳到了月宮之上。廣寒宮中的嫦娥聽到這歌聲心神怡悅,便問吳剛這歌樂聲是哪裏傳來的?吳剛答道:‘這是來自人間的歌樂。’於是嫦娥憑欄凝望,隻見神州大地一片歌舞升平。她也被這人間的歡樂幸福所感染了,禁不住翩翩起舞。嫦娥那明快的節奏,優美的身姿,讓吳剛樂不可支。他想為嫦娥伴舞,隻是他隻會砍樹,隻好用木棍去敲打桂花樹。嫦娥越跳越美,吳剛越敲越起勁,整個桂花樹都震動了起來,天香桂子紛紛的落下,傾刻間,樹底下落滿了一層桂子。嫦娥見此十分開心,突然想到何不將這月中桂子撒到人間,讓天下百姓同享這天香入骨的桂花呢!她首先看到京城長安最為繁華,便想把桂花撒向長安。可是當她又看到李隆基荒淫無道,口出不遜,居然要對她進行褻瀆時,便又很惱火,心想不能把這天上的好東西給他。嫦娥又轉望別處,隻見蘇杭二地風景秀麗,巧奪天工,不亞於天上人間,便將桂子紛紛投下。此時杭州靈隱寺中的燒飯師傅德明正在煮栗子粥,突見無數狀如珍珠般的桂子從月中落下,甚為詫異。他拾起來一聞,芳香沁人心脾,他靈機一動,便將桂子放入鍋中,又拾起許多放在籮筐中保存了起來。第二天清晨,眾寺僧吃了這帶有桂花的栗子粥後,覺的這味道不同於往日,便來訊問德明是怎麼做出來的?德明便把昨夜看到的情景告訴大家,大夥都十分吃驚。德明又道:‘我還保存了一部分桂子,建議把這些桂子種在靈隱寺後的山上,讓平民百姓都能了解月宮中的桂樹,聞這桂花之香。’眾人都同意,於是眾僧一齊動手上山種桂樹,後來這些桂樹抽芽生長,第二年中秋節成樹開花,從此以後西湖四周長了許多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各種桂花。每當桂花開放的季節,澄黃,緋紅,潔白,各色花朵豔麗多彩,芳香撲鼻。靈隱寺的僧人又用桂花做栗子羹款待四方的香客,於是這桂花鮮栗羹便從寺內傳到了寺外,雖經歲月風霜卻始終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