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名副其實的治水君王
禹,也叫大禹,亦稱作夏禹,是傳說中的古代聖王,夏王朝的開國君主,中國奴隸製國家的創始人。
禹的父親是治水無功的鯀,在堯帝的時候被派去治理黃河的水災,但是一連九年,都沒有什麼成效,所以在舜帝時被放逐。禹接替了父親未竟的事業,居職司空,治理水土。
當時,黃河流域尤其是中下遊地區經常發生大的水災,莊稼被淹,房屋被毀,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趁機作亂,為害百姓,所以民不聊生,叫苦連天。
大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務以後,“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輦”,走遍天下,勘查水情地勢,規劃治水大計。在勘查過程中他發現,由於黃河上流的地勢較高,河水流到中下遊平原地區時,水勢湍急,容易泛濫成災。經過實地考察和苦苦思索,最後,大禹改變了父親鯀一味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的做法,而是製定了順其自然、因勢利導的方案。他不是用人力去與大自然對抗,而是給洪水找出路,“疏九河,淪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開鑿龍門、呂梁,最後終於將洪水導入長江,輸入渤海,從根本上解決了水患的問題。
大禹治水一共曆時13年,他每天和老百姓一起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鑿山開河,他在治水中表現出來的艱苦卓絕的作風、堅韌不拔的意誌,以及無私忘我的精神,被當時百姓和後世人民廣為傳頌,曆久彌新。相傳大禹在外治水期間,無暇顧及家庭和兒女私情,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為他生下了兒子啟,禹從門外經過,聽見嬰兒正在哇哇大哭,他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狠下心來沒有進去探望。
禹在治水的過程中,同時注意人民生計,指導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在治水患的同時考慮到了興修水利,修築溝渠,使其兼具排水和灌溉的功能。他不但疏通大江大河,還開通了田間溝渠,教人們種植粟、黍、豆、100個強者故事麻、水稻,使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百姓逐漸過上了春耕秋實的安樂生活。
另外,禹還在治水過程中劃分了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他不僅記錄了各州的山川方位和走向、土壤性質、物產分布、貢賦等級及物品等情況,還記錄了各種進貢所經行的路線。九州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行政區劃,人們到現在還習慣把中國的版圖稱為九州。因為是大禹劃分的九州,故古代人還常把中國稱為禹域。
舜帝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賢能的繼承人。因為大禹在治水中的一係列功績,大家都一致推選禹。於是舜死後,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卓越功績,他在部落聯盟的首領中威信很高,並且逐漸在統治過程中衍化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君王。禹在鞏固自己的統治時,特別重視恩威並濟,加強教化。傳說當時西部有個部族叫有扈氏,好戰而不願服夏。禹便采取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終於使有扈氏臣服於夏。當時還有一個古越部落的酋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禹的命令,故意在禹召開部落聯盟會議時遲遲才到,結果禹在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三天。從此各地諸侯都深知禹的威嚴,再不敢冒犯禹王。
禹在任的時候,已經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已經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生產資料除了供給每個人的基本生活外,逐漸有了剩餘。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就利用自己的地位,開始把剩餘產品逐漸劃歸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了氏族裏的貴族。私有製就這樣產生了。私有製產生以後,各個部落就不再殺掉戰爭中捉住的俘虜,而是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