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結束帝製的革命先行者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湧的曆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因此他被後人尊為“國父”,中國人對他的敬仰與愛戴不可言表。
跟許多農家孩子一樣,孫中山很小就得上山砍柴,年齡稍大一點就下田插秧除草,有時還跟他的外祖父出海捕魚。11歲時,孫中山常在村裏的大榕樹下,聽太平天國老兵講述太平軍抗清的故事。清廷政治腐敗、人民群眾奮起反抗的事跡深深地根植在他小小的心靈中。在鄉間,他看到女子被強迫纏足的痛苦,看到奴婢被主人隨意打罵的殘酷,看到老百姓聚賭的沉淪,看到官兵欺壓平民的野蠻,感到非常傷心、憤怒。他想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這些現狀,可是找不到好的出路,於是萌發了要到外麵的世界去看看的念頭。
1879年,13歲的孫中山跟著母親乘輪船到美國的檀香山去找他大哥。
他們乘坐的是一艘名為“格蘭諾克”號的兩千噸級的鐵殼英國輪船。在輪船的甲板上,孫中山望著浩瀚的大海,感慨萬千,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機器的威力和西方科技的發達。
1883年6月,孫中山乘坐輪船返回中國。此時的他已不是4年前剛到檀香山來的小孩了,而是一個心中抱有崇高理想,要將自己畢生貢獻給祖國和民眾的少年了。輪船在一望無際的太平洋上行駛,孫中山和同船旅客交談,顯得頗有見識和見解。在途中他結識了一位華僑商人楊阿舅,是一位怕談國事的老人。一天,孫中山拿著幾本書說:“這些書寫的是華盛頓、林肯那些偉人。他們所做的,在今天對我們中國來說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楊阿舅忙製止他說:“我們生意人,隻要能掙到錢就行。什麼華盛頓、林肯,我們都不要管,也不要談。”
孫中山問:“阿舅,難道我們應該看著自己的國家這樣下去嗎?”
“知不可為而為之,是要倒黴的!”楊阿舅慨歎道。
“不要悲觀。外國的華盛頓、林肯都是我所敬佩的人。我們的洪秀全也是英雄豪傑,隻可惜……”
“別高談闊論了,你嘴上還沒有長胡子呢!”
孫中山反駁道:“我想改變中國種種不合理的現狀,使中國強大起來,不受欺侮,有什麼不對呢?”
“社會太黑暗,貪官汙吏爭權奪利,怎麼會富國安民?”楊阿舅反問道。
孫中山激動地說:“應該說是君主統治弄得民苦國窮。我們可以學習西方,將來一定會趕上他們!”他又自信地接著說,“總有一天,中國會走到世界的前麵;總有一天,中國會強大起來的!”
1895年,孫中山來到香港,與眾好友一起成立了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振興中華”為目標。為了在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1896年10月1日,孫中山到達倫敦,與他的老師康德黎晤麵,結果被清朝的偵探跟蹤,挾持到清朝駐倫敦使館軟禁起來。幸虧老師康德黎發動輿論的力量,才把他拯救出來,這就是有名的“倫敦蒙難記”。孫中山倫敦蒙難的遭遇,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他也因此成為了國際公認的中國革命領導者。
為了人身安全,孫中山繼續在倫敦居留,並在大英博物館研讀政治、外交、法律、軍事、礦產和經濟等書籍。在倫敦的研究和社會考察,使孫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張有了更大的提升,革命思想更趨完整和成熟。
馮如———中國第一架飛機的製造者
提起飛機的發明者和製造者,許多人都知道是美國的萊特兄弟。殊不知,一位與萊特兄弟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利堅的大地上,完全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設計、製造和駕駛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架飛機,他就是馮如。
1884年,馮如出生在廣東省思於縣一個貧苦的家庭裏。由於家庭貧窮,馮如童年僅讀過幾年書,便輟學放牛了。他從小就對神話故事,尤其是飛人故事充滿了興趣。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之後,隻有12歲的馮如隨親戚到美國三藩市謀生。到三藩市後,他學習了英語和科技知識,目睹了日新月異的先進機器。他意識到:國家要富強,必須大量製造先進的機器。於是他更加發憤學習,專攻機器製造。6年以後,馮如轉往紐約,在那裏攻讀機器製造專業。他白天當勤雜工,晚上讀機械學,苦心鑽研數年,精通36種機械原理,發明了抽水機、打樁機,製成了性能優良的無線電收發報機。
馮如留學期間,發生了兩件大事,這兩件事震動世界,也深深地震動了馮如,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首創動力載人飛機飛行成功;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雙方把我國東三省作為戰場,我同胞慘遭無辜傷害。這兩件事進一步激發了馮如的愛國熱情,使他更加明確了奮鬥的方向。20歲出頭的馮如立下了“製造飛機,報效祖國”
的鴻鵠大誌。
那時候,世界的航空技術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製造飛機的技術還處在探索之中,馮如搞研究一無資料二無資金,但他並沒有被困難嚇倒。
他變賣了自己所有的金銀玉器,仍不能解決問題,就到當地華僑中去募集資金。當地華僑聽說馮如要造飛機以救國,都非常感動,但是,絕大多數人覺得光靠中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製造出飛機的。馮如沒有放棄,繼續努力做宣傳工作。最後,他募集資金1000多美元,辦起了中國人開辦的第一家飛機製造公司。
雖然有了資金,但資料也是一個大問題。當時萊特兄弟的飛機剛剛起飛沒有多久,為了保持壟斷地位,他們把所有資料全部封鎖起來。馮如和他的同伴們隻能靠掌握的空氣動力學知識,自己繪製設計圖紙。馮如把生活上節省下來的錢全部購買了報紙和雜誌。他們沒日沒夜地幹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上的難關。經過半年的努力,他們研製的第一架飛機終於誕生了。看著自己研製的飛機,馮如興奮得流下了眼淚。
1908年4月,馮如在奧克蘭市的麥園進行試飛,朋友們勸他換一個人試飛,保證自己的安全。馮如對朋友們說:“生命不足惜,隻要中國的飛機能夠飛上天,死也值得!”隨著轟轟的馬達聲,飛機離開了地麵。當升至數丈高的時候,一個傾斜,飛機突然墜落在地上。圍觀的群眾呼喚著馮如的名字,向飛機跑去,馮如從殘損的機翼下鑽了出來,麵不改色地對跑過來的助手們說:“看來我們還要再一次從頭開始。”
雖然這次試飛沒有成功,但馮如毫不動搖,決定再回廠房,繼續研究。可是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他們的廠房被一場大火化為灰燼。幾個月來辛辛苦苦繪製的圖紙資料被大火燒得幹幹淨淨。正當此時,他接到了父母遠隔重洋寄來的家書,信中談到兩位老人非常想念遠離家鄉的兒子,希望馮如能夠立即返鄉全家團聚。馮如看過信後,麵對遙遠的祖國,深情地說:“父母親大人,請你們原諒你們的兒子吧,飛機造不成,我誓不回國!”
馮如千辛萬苦又一次募集到一點兒資金,重新購置了工具器材,在奧克蘭的麥園支起了帳篷,又矢誌不渝地研製起來。憑著頑強的意誌和艱苦的努力,馮如終於在1909年9月完成了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設計製造的第一架飛機。他稱這架飛機為“馮如1號”。飛機在外形上與萊特型飛機相似,也是雙翼、構架式機身,其方向舵也類似於萊特型飛機,但著陸裝置經過了改進,起落架末端安裝著4個輪子。
1909年9月21日,“馮如1號”正式試飛。馮如駕機迎風起飛,飛機飛行高度達2640英尺,是美國萊特兄弟1903年首次試飛高度的3倍多,飛行了約800米後安全著陸。當時中西報刊爭相報道這一轟動世界的壯舉。
1911年2月22日,馮如攜帶飛機和設備登上了開往祖國的郵輪,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武昌起義爆發後,馮如毅然參加了革命,並被任命為廣東革命政府飛機長,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飛機長。
李大釗———偉大的革命先驅
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以及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開創和發展我國共產主義運動而表現出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
李大釗,河北省樂亭縣人。他一出生,父親就因患肺病逝世;剛過周歲,母親又因思念丈夫感傷過度而病逝。孤苦伶仃的他從小是由祖父養大的。李大釗跟著祖父讀書認字,由於勤奮好學,很小就能詩善文,成為村裏才華出眾的少年。祖父平時管教李大釗非常嚴格,不準他外出去看賭博,更不許他罵人、打架,做不道德的事,否則就要他接受非常嚴酷的懲罰。正是如此嚴格的家教,對李大釗的成長影響很深。
1905年,16歲的李大釗考入永平府中學,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少年時代的李大釗,常常和要好的同學一起討論國家大事,熱烈地搜尋和學習宣傳新思想的書刊。他目睹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的中國局勢混亂、社會黑暗,激發了強烈的愛國熱忱,立誌要為苦難的中國尋求出路。
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奪後,他開始發表文章,揭露軍閥官僚的統治隻是加深了民族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
1913年,24歲的李大釗東渡日本,背負著愛國救國的誌向和追求就讀於東京早稻田大學。在日本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亡國條件後,他向國內寄發《警告全國父老書》並寫下了光輝篇章《青春》,表示要“衝決曆史之桎梏,滌蕩曆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從《資本論》等譯著中,開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開始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當袁世凱篡權之後,李大釗為了拯救祖國,毅然回國。
回國後李大釗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兼任經濟學教授,並參與編輯《新青年》雜誌,發表了一係列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在北京先後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
許多青年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李達等都是第一批受李大釗影響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共產黨人。
1927年,張作霖在帝國主義支持下逮捕了李大釗同誌等80餘人。敵人在秘密審訊李大釗時,對他施用了各種殘酷的刑罰。但他剛毅的表情一直掛在臉上,怒視著敵人,革命機密一個字都沒有透露。無奈之下張作霖派心腹去“勸降”,李大釗依舊不予理睬。
1927年4月28日,凶殘卑怯的敵人不顧廣大輿論的反對,將李大釗同誌和譚祖堯、鄧文輝等共20位革命者,一起絞殺。
臨刑前,李大釗從容不迫,大義凜然地踏上絞刑台,在絞刑架下,他慷慨激昂地說:“共產主義在中國在世界,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
聞一多———不畏黑暗的國家脊梁
1919年春天,帝國主義操縱的“巴黎和會”拒絕廢除袁世凱簽訂的“二十一條”賣國條約,軟弱的軍閥政府竟然同意了,還準備在條約上簽字。憤怒的中國人決定站起來為了國家而奮戰,很多北京的大學生都自發地到街上遊行示威,為了中國人的尊嚴與敵人作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