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卻占85%。”詩人歌德也說過:“人不能孤獨地活著,他需要社會。”放眼世界,我們也不難發現,那些成功的企業家或管理者無不和突出的交際能力連在一起。良好的人際關係不但給人生帶來快樂,還會助人走向成功。

社交給我們帶來機遇,可有許多成年人卻不善交際。究其原因,我們發現這大多與幼年時期的教育息息相關。而現在相當一部分家長隻注重孩子的思維訓練,學習成績的提高,往往忽視了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

人際交往能力既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也是一種狀況適應能力,人際交往是孩子心理成熟與個性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對孩子而言,人際交往的效果將直接地影響學習,而且也影響自我意識的形成。

試想,一個不會與人交往,隻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他不懂得與外界交流,隻是在自己的世界裏奮鬥,即使他的學識再高,腦袋瓜再聰明,也不可能被大眾接受,在社會中立足。

鄰居家的女兒芳芳每天除了上學、補習就是去上興趣班,偶爾休息在家也是看電視上網。平時家長也忙,芳芳出來玩的機會不多,所以幾乎很少有社交活動了。芳芳成績不錯,鋼琴彈得也很好,就是膽子小,不太敢闖,什麼事情都要家長幫忙去溝通處理。有一次,家長帶著芳芳去遊玩,一群小朋友要玩遊戲,別的孩子看到人不夠會主動去問其他小朋友要不要一起玩,而芳芳卻坐在板凳上傻等。芳芳文靜的性格雖得到班主任老師的好評,可因為芳芳不喜歡說話,表達能力差,老師也不是非常重視芳芳。

在芳芳的未來生活中,她所麵臨的困難不是成績好壞的問題,而是如何學會與他人交往。

因此說,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孩子具有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協調好與他人和集體的關係,勇敢地擔起社會責任,樂觀地對待人生。而這一切,都取決於幼兒期的生活積累和受教育狀況。育兒專家小巫認為:引導孩子社交,應該從了解孩子的社交世界開始。

家長要先從轉變觀念開始,讓孩子多與同齡孩子在一起,平時多帶孩子去一些公共場所,比如社區花園等孩子多一點的地方玩,有意識地鍛煉孩子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或者通過幼兒園或其他一些機構、場所,認識一些家長,協商幾個家庭定期組織一些活動,把幾個家庭的小孩子組織在一起玩。

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們大膽放手,讓孩子在同齡人中逐漸培養社交興趣,獨自處理孩子間的小矛盾,真切體會到友愛的力量。家長重在培養孩子自強能力,尊重孩子的交往個性,並及時修正孩子在交往中的不當行為。

當然,孩子最初的交往會出現一些不友好的態度,如他會對夥伴說:“不許到我家來玩”或一大堆玩具自己一個人霸占,不願分給別人……這些不良態度,有的是受成人影響的結果,如成人間不禮貌地訓斥、吵架就會傳染給孩子。有時,成人會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快收起來,隔壁小弟弟要來搶了!”這些做法隻會引發孩子的嫉妒、自私自利、貪心的心理。成人應從正麵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會謙讓、容忍、禮貌等品質,養成良好的交往習慣,讓孩子學會相應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輪流、協商、合作等,這些都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技能。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細心的家長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隻有不斷地讓孩子與各類人進行交往和信息溝通,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發展自己,成為社交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