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這樣的事情經常會出現,父母要出去,孩子自己在家感覺不到安全,因而會依賴父母。這種情況下,父母隻得強硬離開。孩子哭鬧讓父母煩心,久而久之,孩子對除父母之外的陌生環境會感到莫名的恐懼,影響了正常的社會交際。

珍妮和韋伯非常喜歡社交聚會。沒有孩子之前,他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充滿激情。可是現在,他們的生活規律和方式已經越來越不是他們所期望的樣子了,因為四歲的女兒伊麗莎白越來越多地“黏”著他們。

今天,應朋友的邀請,珍妮和韋伯決定再去體驗一次久違的攀岩。自從有了孩子之後,他們已經拒絕了很多次朋友的邀請,疏遠了“年輕”的衝動。

但是,伊麗莎白一看見爸爸媽媽穿外衣,準備出門的用品,就開始叫喊:“我也要去!我也要去!”

珍妮衝韋伯歎口氣,但還是一邊忙著整理行裝,一邊勸女兒:“爸爸媽媽今天要去爬山,你去太危險,還是在家裏和阿姨一起玩吧。聽話!”

可是伊麗莎白並不滿意他們的解釋,也許她根本沒聽爸爸媽媽的解釋,因為她並不在乎出去幹什麼,她隻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伊麗莎白蹣跚地走過來,執著地拽著兩人的夾克衫不鬆手,“別走!別離開!帶上我!”說著眼淚嘩嘩流下來。

媽媽無奈,隻得放下手裏的活,蹲下來繼續耐心地說服伊麗莎白:“別這樣,寶貝,我們愛你。等你長大一些我們會帶你一起去的。今天你就跟阿姨在一起,不會有事的。”

“不!我要跟你們一起去!”伊麗莎白聲嘶力竭地叫喊,好像在家和阿姨在一起有什麼危險似的。

媽媽爸爸極度為難,也不知道為什麼,最近似乎每次出門都會不可避免地經曆這樣一番折騰,因為這樣珍妮的攀岩興致已經消失了一半。

“趕快!沒有時間了!”丈夫提起旅行袋,先妻子一步邁出了大門。看來,說服伊麗莎白是沒有希望了。媽媽強行掙脫了伊麗莎白的小手,一狠心“嘭”的一聲關上了門。與此同時,她聽到身後傳來伊麗莎白“哇”的一聲大哭,那哭聲充滿恐懼、無助和委屈。

孩子如此依賴父母,還談什麼獨立呢?其實,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哭鬧,經常偷偷摸摸地走了。等孩子發現父母不見了,他們會更加恐慌。所以,為了消除孩子在父母離開後的不安全感,暫時離別前,父母最好和孩子告別。每次都跟孩子說明你要去哪兒、去多久,說完後擁抱孩子、親吻孩子。回來的時候也和孩子說明你幹什麼去了,並且擁抱、親吻孩子。因為孩子會受成人情緒的影響,在和孩子告別時,父母自己要平靜,溫和。告別和重聚如果能夠建立一個固定的方式,孩子會慢慢習慣的。要注意的是:第一,不要讓告別儀式太長。第二,千萬不要走出門又走回來,反反複複,讓孩子更難適應。

啟示:孩子過分依戀父母,離開親人就無法適應環境,這將會影響孩子與人的正常交往,孩子不敢接觸生人,對外界環境更加抵觸。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父母應該從建立孩子的安全依戀開始,讓孩子有強烈的安全感。孩子對父母的依戀中其實包含著孩子對父母深厚的愛,我們應避免傷害孩子那顆柔弱的心,讓孩子慢慢適應獨立的過程。如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讓他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遊戲的時候,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幹擾。這樣不僅有助於他們產生與同伴交往的動機,而且能更好地促進其獨立性發展。同時實踐研究證明,及早進行這種訓練,也有助於縮短寶寶剛入幼兒園時產生的“分離焦慮”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