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智者曾經說:“人生其實很簡單,就像吃飯一樣,把吃飯的問題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問題都搞明白了。”為了使我們的心情與心靈更加解放,更加自由,更加愜意,更加輕鬆,我們應該卸下包袱,輕裝前進。而這種超然的生活態度,隻有在生活中經曆了磨難與艱辛,並且經住了困難挫折而取得勝利的人,才可以從錘煉中得到生活的真諦。擁有了這種超然的生活態度,人生會變得更加得意輕鬆。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得意。
守住樂觀的心境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正確地引導人們多從正麵積極的觀點思考問題,有助於預防一些精神疾病。”因為樂觀能使人幸福、健康,容易取得成功;相反,悲觀常導致絕望、病態及失敗,悲觀常常和沮喪、孤獨聯在一起。
拿癌症患者為例。樂觀派想的往往比事實要好,或者麵對死神的威脅仍鎮定自若,有時,這點信心和勇氣就使他們挺過來了。因為盡管患的都是不治之症,樂觀通常能減少不必要的惡性病變,減少或消除複發的可能性;而悲觀、憂鬱和消極的思維方式極大地削弱了人體內的自然免疫功能,造成心理缺陷的惡性循環,使病人鑽牛角尖,悲觀厭世、破罐子破摔,根本談不上珍重自己,也承受不起任何生活的考驗。
不論是天才還是普通人,在向自己的夢想奮鬥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在這個時候,各種類型的人的表現各有不同。悲觀的人會垂頭喪氣,自歎時運不濟,喪失了繼續努力的勇氣;虛榮的人則不承認現實,借口自己遇到了各種客觀上的阻礙;狂熱分子們對此會毫不在乎,並不把它看作失敗,以更大的瘋狂勁頭采取同樣的方法再次向導致失敗的地方發起衝擊。
隻有樂觀的人能冷靜、客觀地麵對挫折。他們會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探索新的方法,隻要是能夠戰勝的困難,他們絕不回避。如果麵對的是以一己之力無法戰勝或即便取勝了也得不償失的障礙,他們會考慮其他更有利於自己發展的方法。總之,在樂觀的心境下,任何的苦難和挫敗,都不會使他們失去信心,相反會成為他們走向成功的奠基石。
樂觀的人麵對現實的態度是冷靜的、客觀的、主動的,他們從不否認事實,也不追求虛榮,而是腳踏實地地向前走。
樂觀的人並不如人們認為的那樣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事實上,他們能夠正確麵對自己的處境,能夠看到現實中不利的因素,並且知道自己的弱點和優勢。他們同別人的不同,就在於有著長遠的目標,相信自己能達到目標,因此他們總是信心百倍,付出所有的精力來追求目標。
樂觀的人大都有較好的人緣,他們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不管對方是什麼個性的人,他們總能看到別人的長處,設法利用這些長處,讓這些人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從而努力為他們工作。所以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他們能更快地達到自己的目標。同樣他們對身邊的人的看法是積極的、信任的,因而樂於同別人交朋友。故即使是悲觀低沉的人,在樂觀的人身邊久了,也會因為他們樂觀的個性受到鼓勵,因為受到他們持續不斷的鼓舞而改變個性,變成一個奮發向上的人。於是,悲觀低沉的人也很願意同樂觀的人打交道,他們不僅從樂觀的人那裏得到信任和幫助,也經常從他們身上獲得力量和靈感,從而盡力協助樂觀的人追求成功。
樂觀的人具有一種巨大的感召力,能使他們身邊聚集起一大批有誌之士。生活中人們喜歡聚集在樂觀的人身邊。他們昂揚的鬥誌、樂觀的個性、永不止息的精神,會鼓舞、帶領著每一個人向前走,達到人生的夢想之地。因而,樂觀的人人緣很好,不論什麼時候,身邊總有同他們一樣誌向遠大的人們幫助他、激勵他。
同時,樂觀的人是最無私的人,他們不僅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還盡力鼓勵、幫助他人走向成功。他們的目光所及,並不隻是自己的狹小天地。他們比常人更關注大眾的事,並且堅信未來是大家的,每個人都應該發揮自己的力量。隻有保持樂觀,才會對人生充滿信心,才能在通往成功的人生之路上保持高昂的士氣。
樂觀的人生態度,關鍵在於有一顆曠達、歡暢、幸福、安詳的心。一般來說,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的天堂或地獄,天堂和地獄隻不過是人的內心投射或想象的結果。人生的幸福、快樂與否,往往並不完全取決於現實的世界,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亦即對問題的看法;種種煩惱的原因也往往不在於外界事態,而是主要取決於我們對該事態的看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樂觀者實際上是以自己積極的心態看好了客觀世界;相反,悲觀者實際上是以自己消極的心態看壞了客觀世界,在悲觀者心中,現實是或多或少地被醜化了的。既然樂觀或悲觀的人生態度是在長時期中培養、發展出來的,那麼反過來也可以說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改變人生態度是完全可行的。
樂觀能使人幸福、健康,樂觀是戰勝挫折走向成功的強大武器。要想做一個成功人士,首先要做一個樂觀的人。所謂樂觀,指的就是一種積極的處世心態,是以接納、豁達、寬容、愉悅和平常的心態去看待周邊的現實世界。這種生活態度主張把人生感受與人的生存狀態區別開來,認為人生是一種體驗,是一種心理感受。即使人的生存狀態一時難以改變,人也可以通過他們的精神力量去調節他們的心理感受。換言之,人的生存質量往往是主觀心態的投射。它說明,人的生活並非是一種無奈,而是可以由自身主觀努力去把握和調控的。世上實在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
當代著名成功學大師卡耐基認為:如果你的思想樂觀,你的生活必然充滿快樂;如果你心存悲觀,你就會認為事事悲慘;如果你覺得恐懼,就會感到鬼魅在身旁窺伺;如果你老覺得身體不舒服,就會致病;如果你認為事情不能成功,則必定失敗;如果你陷於自憐狀態,必定會被親友疏離。所以,當我們被惡劣情緒纏繞的時候,我們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盡快地調整我們的心態,調整我們的心靈鏡頭焦點。
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種種消極情緒,有時甚至是惡劣情緒的困擾。既然人活得就是一種心境,那就需要調製、創造和保持快樂的情緒。情緒也好,心境也罷,都是通過主體的心理作用或精神力量創造出來的。麵對消極情緒的入侵或不期而至,最大限度地降低消極情緒的危害,縮短消極情緒在我們心中駐留的時間,或者升華情緒的性質,有賴於樂觀的人生態度和爽朗的精神世界。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情況,當我們拘束自己甚至是違背自己心願去幹一些事情的時候,是不是很委屈很抱怨?有沒有一種渴望,去放鬆,盡情釋放呢?我們大多數時間是在為將來活著,我們是在為“理想”活著,把握時間,把握時機,在能做的時候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做自己想做的事”,聽起來很容易,但卻是很難。就像有的人說,“我什麼也不想幹,就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要什麼有什麼,不用操心。”又有的人說“我想有事業、有金錢、有美女”;還有的人說“我什麼也不想要,就想到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過著簡單的生活,誰也別打擾我。”等等。是呀,我們給自己的想象的空間是無極限的,可現實呢,局限得我們甚至喘不過來氣。
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好像注定就要奮鬥要拚搏,是的,不這樣又怎樣呢?你不努力馬上就被淘汰!緊張的生活給我們身心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再加上事態的冷漠,人與人之間沒有了太多的信任和理解,好像都有自己堅實的屏障,任憑外人怎麼去滲透都不會有裂痕。
“我多想……”我們常常會說出這樣的話,多想這樣多想那樣,這也許就是我們最簡單的向往了,也是最奢侈的向往。說出這樣的話覺得很可憐,難道我們真的不能輕輕鬆鬆地想幹什麼就去幹什麼嗎?
台灣苗栗山中有一個畫家,畫的是比照相還要精細的畫,光是一片葉子就要染色好幾次,簡直是嘔心瀝血之作。十年前,他在台北搞廣告設計,是不可一世的才子,隨便畫個插圖也要很高的價錢,工作接不完。但他不快樂。有一天他實在快要崩潰了,開車出外散心。車開得很快,突然一個急轉彎,像要翻倒了。他把車停下,發現自己在懸崖邊,隻要稍不小心就會掉到山穀下。他猛然醒悟,覺得人生無常,不該虛耗生命在賺錢的事業上。於是回到家中,收拾畫筆,搬進山裏,一無所求地作畫。當然,他積存了一些錢,他靈感一來,所畫的畫,也可以賣出去。重點是他做自己喜歡和追求的事。
《生命咖啡館》的作者約翰·史崔勒基,原來也是一個在企業中擔任主管的高薪人士。2001年,他覺得工作乏味,痛苦難熬,就和妻子背起背包,開始自助環球旅行,以9個月時間,橫跨五大洲五十幾個國家。旅行中,他對生命有了新體認。回到美國,他決定用故事形式把他對生命的體認寫下來;隻花了21天就寫完一本書。他開始隻是想讓更多朋友知道他的想法,於是自費出版,沒想到短短一年就成了暢銷書。書的主旨就是,人生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應付別人要你做的事。
事實上,不僅在今天有許多人敢於拋棄舒適、安逸、平庸的工作,而放開手腳大幹一番,在古代諸如此類的人也為數不少。比較典型的如:李白曾經在朋友的推薦下,被皇帝召進朝廷,但他看到了朝廷的昏暗、腐敗之後,非常氣憤,毅然離開長安,堅決不再為朝廷歌功頌德。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寫到:“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做自己喜歡和善於做的事,上帝也會助你走向成功。”這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過的一句話。這是不是應該成為今後我們擇業的指南呢?比爾·蓋茨是計算機方麵的天才,早在他還沒有成名的時候,他對計算機就十分癡迷,並且是一個典型的工作狂。但這種“工作”完全是出於一種本能的愛好,這種愛好在他在湖濱中學時期就已表現得淋漓盡致。那時候,為了研究用電腦玩撲克的程序,他簡直到了如饑似渴的程度。撲克和計算機消耗了他的大部分時間。
像其他所專注的事情一樣,蓋茨玩撲克很認真。但他第一次玩得糟透了,他並不氣餒,最後終於成了撲克高手,並研製成了這種計算機程序。在那段時間裏,隻要晚上不玩撲克,蓋茨就會出現在哈佛大學的林肯計算機中心,因為那時使用計算機的人還不多。有時疲憊不堪的他,會趴在電腦上酣然入睡。
蓋茨的同學說,常在清晨發現蓋茨在機房裏熟睡。蓋茨也許不是哈佛大學數學成績最好的學生,但他在計算機方麵的才能卻無人可以匹敵。他的導師不僅為他的聰明才智感到驚奇,更為他那旺盛而充沛的精力而讚歎。在阿爾布開克創業時期,除了談生意、出差,蓋茨就是在公司裏通宵達旦地工作,常常至深夜。有時,秘書會發現他竟然在辦公室的地板上鼾聲大作,天才加愛好、再加勤奮,成就了這位世界首富輝煌而幸福的人生曆程。
有人說,在人生的所有幸福中,有一種幸福被人們所津津樂道並被人所羨慕。這種幸福並不是大多數人能擁有,隻有少部分人才能很幸運。大多數人為了生計而奔波,不得不幹他們所不喜歡的職業。這其實是很不幸的,而真正的幸福就是所從事的工作和自己的愛好相一致,就像易趣網的創辦人邵易波所說:“一個人要成功的話,一定要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當然這也是他最能幹的事,這樣他就能夠每天都很有勁地去工作,也容易成功……”
邵易波是一個少年得誌的人。早在上高中時,他就在數學方麵嶄露頭角,並在高二時跳級,直接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在哈佛大學的MBA畢業之後,他謝絕了美國各大谘詢公司和金融投資銀行的高薪聘請,回上海創辦易趣網,任首席執行官。如今,易趣網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網上交易平台。
談及成功,邵易波說:“回國創業不是我的一時衝動,而是我想了很久才定下來的,最重要的是,感覺自己對這方麵感興趣,願意在這方麵發展……”
人和人之間是有差別的,每個人都有優勢,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東西,關鍵是要對自己有所認識。
在這個年代,這個社會,這樣的條件下還是給自己個空間吧。我們需要真正的快樂和自由,善待我們自己是最重要的事情!是的,隻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找到樂趣,才會開心;隻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可能全力以赴,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隻有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才能始終充滿希望,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殿堂,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摘掉麵具,保持個性
保持自己的獨特個性,正確地認識分析自己,揚長避短,就一定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同時也會有助於你的事業。
當年,貝蒂·福特成為美國第一夫人時,她即以坦白率直聞名。當那些緊追不舍、又惟恐天下不亂的新聞記者問到她對各種問題的觀點時,她總是直率而坦白地回答。有一次,一個冒失的記者甚至問她和丈夫做愛的次數時,她竟能從容不迫地回答:“盡我所能的多。”另外,她也從不隱瞞有關她早期精神崩潰及服用藥物、酒精等不怎麼“光榮”的過去。福特夫人這種坦誠的個性贏得了美國人民的愛戴。
教皇保羅八世之所以到處受歡迎,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完全不掩飾。他出身於貧苦的農家,一生都很胖,但他從不掩飾自己的外貌與出身。當上教皇後,有一次去拜訪羅馬的一所大監獄,在他祝福那些犯人時,他坦誠地說,他這一次到監獄是為了探望他的侄子。很多人認為他是耶穌的化身,除了他知道怎樣分享別人的苦樂外,另一原因就是他“不戴麵具”地生活。
不管無意或有心,我們每個人多少都在掩飾自己。尤其當我們在公眾中生活或從事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時,“表演”痕跡就愈加明顯。一切都十分“完滿”、“合乎規範”,個性完全被淹沒了。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我們便得到了家人及社會的關懷與關注,我們便擁有了生存權、受教育權、發展權等基本人權。直到我們開始受教育起,沒有人要求對這些恩賜進行回報,沒有人要求我們對家人、對社會盡什麼義務。但是,我們不可能一直都如此,當我們有了獨立生存的能力時,我們必須對家人,對社會盡一定的責任。這就客觀地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尋找著在這個社會的立足點,選擇奮鬥方向,明確奮鬥目標。而在實現這一目標的奮鬥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可遇知和不可預知的事情。解決這些問題,在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法的同時,保持自己獨特的個性,以本色天性麵世,坦然麵對身邊的人和事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個性就是接受我們現在的樣子,包括一切過失、缺點、短處、毛病以及我們的資產與力量。做到自我承受。但是,我們要認清這些否定麵是屬於我們,而不是等於我們,我們的“自我接受”就會更加容易。很多人堅決地認為它們等於“錯誤”,因而丟棄了健全的“自我接受”。你或許會犯一個錯誤,但這並不是說你等於一個錯誤;你或許不能適當而充分地表達自己,但這並不是說明你就是“不好”。
所謂個性就是自己獨特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金聖歎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文人,他滿腹才學,卻無心功名八股,安心做個靠教學評書養家糊口的“六等秀才”。在獨尊儒術,崇尚理學的時風中,偏偏獨鍾為正統文人所不齒的稗官野史,被人稱為“狂士”、“怪傑”。他對此全不在意,終日縱酒著書,我行我素,不求聞達,不修邊幅。
清順治十八年三月清世祖駕崩,哀詔傳至金聖歎家鄉蘇州,蘇州書生百餘人以哭靈為由,哭於文廟,為民請命,請求驅逐貪官縣令任維初,這就是震驚朝野的“哭廟案”。清廷暴怒,捉拿此案首犯19人,全部斬首。金聖歎也是為首者之一,自然也難逃災厄,但他毫不在乎,臨難時的《絕命詞》,沒有一個字提到生死,隻念念不忘胸前的幾本書,赴死之時,從容不迫,口賦七絕。《清稗類鈔》記載,他在被殺的當天,寫家書一封托獄卒轉給妻子,家書中也隻寫有:“字付大兒看,鹽萊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吾無遺憾矣。”
其次是接受真實的自己。我們絕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沒有什麼機會可以贏得大獎,如金馬獎、諾貝爾獎或金球獎等,大獎總是保留給那些少數的精英分子。從理論上來說,每個人都有當上領袖的機會,但是實際上,大多數人隻有羨慕別人當上這職位的份兒。不過我們都有機會得到生活中的“小獎”。比如說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一個擁抱、一個親吻、一封示愛的信件,或者隻是一個大門口的停車位。生活中到處都有小小的喜悅,也許隻有一杯冰茶,一碗熱湯,或是一輪美麗的落日。更大一點的樂趣與獎項也不是沒有,但生活的自由喜悅就夠我們感激一生的了。這許許多多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去咀嚼。也就是這些小小的快樂,讓我們的生命更可親,更眷戀。
個性是天生的,個性是不能選擇的。它雖然在後天可以得到優化和改造,但其基本的東西即性質是不會改變的。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曾說過:“你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最高的讚美。
如果生命的大獎落到你頭上,務必心懷感恩。但即使它們與你失之交臂,也無須嗟歎。盡情去享受生活的小獎吧!
我們為何經常要躲在麵具的後麵?我們躊躇於表現自己和保護自己的衝突之間,我們也長久在追求功名、保持隱私之間掙紮與矛盾。
再次是脫下麵具。你是否曾有過和某人一見麵,便不由得心情愉悅,並有和他進一步交談的動機呢?有些人對他人的交遊廣泛,感到很不可思議。其實博得人緣的秘密,除了實力這個因素外,就是在於一個人是否有魅力。
個人魅力並非一朝一夕便能營造而成,它是由許多因素共同構成的,但最重要是用體諒別人的心去學習成長,如此必能得到眾人真心的喜愛。要達到這個目標,說穿了其實也不容易,先決條件就是“摘掉麵具”,保持個性。
人生活在世間,能以本色天性麵世,不費盡心機,不被那些無謂的人情客套、禮節規矩所拘束,能哭能笑,能苦能樂,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實自然,保持自己的個性特征,豈不是一件樂事?
曆史上凡是有思想的人都是個性十分鮮明的人,沒有個性便沒有創造力,更沒有主見,沒有獨立的人格,也就不會有深邃的思想。每個人的個性都會有所不同,但保持自己獨特的個性,正確地認識、分析自己,揚長避短,就一定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同時也會有助於你的事業。
甩掉自私的包袱
自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私欲太盛,利令智昏。有些人自以為聰明,其實損人利己式的聰明實在是一種卑鄙的聰明。
禁止自私是一種無法做到的理想:我們總是在做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而言,每個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是人類謀求生存的一種本能。自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私欲太盛,利令智昏,時時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以損公肥私和損人利己為樂事,一切圍著自己想問題,一切圍著自己辦事情,在滿足其一己之私的過程中,不惜損害公益事業,不惜妨害他人利益。
自私是人的本能,很多的行為便以此為中心點而形成;而依性格、教育及生活經驗的不同,自私表現在行為上也有不同的形式。
一種是“善”的形式。“善”的形式是利人又利己,例如上班,一方麵為老板做事,間接服務了消費者,一方麵賺了錢,可以養活自己及一家大小,滿足生存上的需要。不過也有一些人隻求利人而不求利己,像有些傳教士深入不毛之地,為的隻是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而自己的生活不但談不上享受,甚至可說是自我虐待。在隻為自己著想的世人眼中,這種人實在值得欽佩。
另外一種形式則是“惡”的形式。這種形式的自私是隻求利己而不求利人的,如果隻利己但也不傷人,那麼這種自私還不算是“惡”,有一些人的自私是通過“傷人”來“利己”,這才真的是“惡”!這種行為譬如搶奪、欺詐、陷害、背叛,更嚴重的還有殺人放火,危及他人的生命。
危及生命的事你大概不會碰到,但人的自私行為的卻不時會碰到。你不必對此在意,反而要有這樣的想法:我要如何應對這些自私的行為,以營造雙方和諧的關係?或得到他的協助與合作?
答案其實很簡單,滿足對方的自私就是了。這裏所說的“滿足”並不是任其予取予求,無限製地滿足他;你如果這麼做,反而會害了你,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那麼該如何去做呢?
消極地不去剝奪對方的利益,不管他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些利益;你剝奪了,他是會跟你拚命的。
積極地給予對方利益,隻要他肯接納,那麼他絕對會聽你的。有很多皇帝要用重金籠絡臣下;大老板要發獎金給部屬;而力能扛鼎的勇士,為了錢甘願為手無縛雞之力的主子賣命。除了金錢之外,職位也是一種利益,所以“升官”也可以收買人心,因為你滿足了他的自私。
不過,你也要注意兩件事:
不能一次就給對方充分的滿足,可以由少而多,逐漸增加,不可由多而少,否則對方不但不感激你反而會怨恨你。
要不時豐富你的資源,讓對方認為你還有很多“好處”,他們才會為了那些“好處”和你維持良好的關係;一旦“好處”沒了,他們大概也就離你而去了。如果真的碰到這種情形,你也不必慨歎,因為這是人性的必然;看看,沒落的貴族、失勢的政客、潦倒的商人,有誰會理呢?
此外,你也不能忽視人們在精神、心理層麵的“自私”,也就是說,人都喜歡被尊重,你尊重他,那麼一切都好說。
但如果你私心過重,人們見了你就如同遇到瘟疫一般,惟恐避之不及;怕的人多了,也就如過街老鼠一樣,人人見之喊打。這樣的人即便是比別人多撈取了一些利益,也不會從社會的意義上獲得真正的幸福;如果說,他們也奢談什麼成功,充其量不過是雞鳴狗盜的成功,沒有任何值得驕傲和自豪的。
“點燃別人的房子,煮熟自己的雞蛋”。英國的這句俗語,形象地揭示了那些妨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徑。
自私自利者不管是偷盜、貪汙、索賄或挪用等手段把公共或他人的財產變成自己的財產,還是以權勢撈取地位和榮譽,在別人看來,無疑都是不光彩的。盡管他們有時利用平時通過卑劣手段撈取的財、權來給某些人送人情,買人心,使這些人不得不感謝和感激他們,但更多的人卻是瞧不起他們的。盡管他們中還有些人用那些不義之財做本錢,開公司,搞生意,掙了大錢,成就了事業,有的還笑眯眯地做一些慈善之舉,但他們仍然是不光彩的一族,別看法律未審判他們,但受害的廣大群眾卻在感情上給他們判了刑、定了罪。
你如果是這樣的一個人,你的心靈是不會安寧的,你所擁有的人生便是一個卑鄙的人生。
你在損公坑人的時候,隻是在物質上、權勢上和聲譽上肥了自己,暫時得到了一點實惠,而你付出的卻是人格和靈魂的代價。由此你失去了純潔美好的心地,你從本來美好的人生境界跌到了一堆垃圾上,你將不時嗅到發自你靈魂深處的臭氣。這是你的根本性的損失,永遠無法挽回的損失。即使你以後覺悟到了而迷途知返,但那心靈上沾下的汙點是永遠抹不去的,它將伴隨著你的終生,你終歸是得不償失的。
你無法否認,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性的存在並不是這團肉、這副軀體外殼的存在,而是人之為人的精神、德行、人格的存在。抽去了後者,人與動物也就沒有多大區分了。
所以,自私者的算計和耍弄小聰明到頭來仍是卑鄙和愚昧的。
自私者損人肥己式的小聰明,是一種卑鄙的聰明。是那種打洞鑽空了房屋,而在房屋倒塌前迅速遷居的“老鼠式的聰明”;是那種欺騙熊為它挖洞,洞一挖成便把熊趕走的“狐狸式的聰明”;是那種在即將吞吃獵物時,卻假充慈悲流淚的“鱷魚式的聰明”。
誠然,在無限的時間和空間裏,每個人都處在一個獨一無二的點上,而每一個人又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關心自己,發展自己,實現自我,是每個人的追求,這沒有什麼不合理的,是無可厚非的。
如果一個人的神經正常,沒有人不關心自己,不希望發展自己,實現自己的理想。這一切可謂人之私欲使然。沒有私欲是不正常的,有私欲而無度則更是不正常的。不損人利己,不損公肥私,這是最基本最道德的私欲標準。
憂慮是致命的殺手
憂慮是身體給我們的一種提示,說明我們已不複平常,正嚐試某些新的東西——也許我們正在冒一定風險,也許我們正試圖推陳出新。我們時常會感到憂慮,擔心自己無法完成某些新的嚐試,擔心自己會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