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別人的輕視和嘲諷,要學會忍耐,並默默為之改變,才是最有效的反抗方法。
當技不如人時,難免要受到他人的嘲諷,因此而沉淪或者是對對方產生嫉恨,並伺機報複都不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在忍耐中默默進行改變。
彼得·丹尼爾小學四年級時,常遭班主任菲利浦太太的責罵:“彼得,你功課不好,腦袋不行,將來別想有什麼出息。”彼得當時非常消沉,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同時,他也非常記恨這位老師,總是想方設法在她的課堂上搗亂,菲利浦太太忍無可忍,在校長麵前說盡丹尼爾德壞話,最後校長勒令丹尼爾退學。退學後的丹尼爾依然是個混混,遊手好閑,直到26歲時,他仍大字識不了幾個,青春年華似水東流,可是他卻毫無建樹。後來,一位朋友念了一篇《思考才能致富》的文章給他聽,彼得深受震動,他後悔自己將大好光陰白白浪費,此後,他完全靜下心來,默默改變,他買了好多書籍,刻苦研讀。終於,在他36時,他成了著名的作家,後來他出了一本書,書名叫做《菲利浦太太,你錯了》。
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畢竟如鳳毛麟角,很多人都受過低人一等的待遇,被別人嘲諷也就在所難免,當你得到別人給你的“低度評估”時,千萬不要太計較。暫時的低落並不能說明什麼,如果能夠忍耐,並默默為之改變,將來總有一天你會大鵬展翅,擊水三千裏。千萬不要為自己受到點滴屈辱而大張旗鼓去進行報複,那樣,你恰恰用你的行動印證了那些嘲諷。很多人,無論是在校的孩童,還是職場中的成年人,總是因為受到了別人的嘲諷而耿耿於懷,要麼消沉,要麼采取報複措施。實際上,人生的競賽並不亞於一場馬拉鬆賽跑,長跑中最為關鍵的是耐力,那些躋身第一排的起跑者,往往並不是最先到達終點的人,而那些曾經受嘲笑的人也未必不會有所成就。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評價他說:你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歌劇演員卡羅素美妙的歌曲享譽全球。但當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當工程師,而他的老師對他的評價則是: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學的命運。
法國化學家巴斯德在讀大學時表現並不突出,他的化學成績在22人中排第15名。
牛頓在小學的成績一團糟,曾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呆子”。
羅丹的父親曾怨歎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評價他:既沒有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如果這些人不能忍受別人的嘲諷而放棄了自己的追求,怎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學會忍耐,把嘲諷照單全收,並默默改變,去追求一種充實有益的生活,其本質並不是把奪第一看得高於一切,它隻是個人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來到公園練武打拳、練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隻要有空就練習書法繪畫、設計剪裁服裝和唱戲奏樂的人,根本不在意別人對他們的成果品頭論足,也不會因沒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練習、情緒消沉。他們的主要目的不在於當眾展示、參賽獲獎,而是自得其樂、自有收益,滿足自己對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渴求。
如果一個人想有所作為,那麼就要學會忍耐,在默默的改變中來告訴那些看低自己的人:你們都錯了,我是一個優秀的人。
經驗之談
每個人都難免要受到別人的譏諷,麵對低度評估,你是勃然大怒,並試圖伺機報複,還是學會忍耐,默默改變,經過長期量變的積累,在別人驚異的目光中,完成質變,相信你自己心中早有評斷。要想成就一番偉業,沒有耐性,不會隱忍,很難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