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學會適應,做生活的主人和贏家(2)(2 / 3)

擊水的訣竅

一次,孔子帶著弟子遊覽山色美景。隻見瀑布飛流而下,濺起的水霧直達40裏以外,瀑布下麵衝成一條湍急的河流。在這裏,連魚鱉都不敢出沒。然而,孔子卻突然發現一名男子跳入水中暢遊。開始,孔子以為有人尋短見,立即命弟子去搭救。

不料,那男子在遊了幾百步遠的地方卻又露出了水麵。上得岸來,披著頭發唱著歌,在堤岸邊悠然地走著。

孔子趕上前去,誠懇地問他:“我還以為你是個鬼呢,仔細一看,你實實在在是個人啊!請問,你遊水有什麼竅門嗎?”

那男子爽朗一笑,說:“哪有什麼竅門!我隻不過是開始時出於本性,成長過程中又按照天生的習性,最終能達到一種境地是因為一切都順應自然。我能順著水渦一直潛到水底,又能隨著漩渦的翻湧而露出水麵,完全順著水流的規律而不是想著自己的生死得失來左右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我遊水遊得好的原因。”

孔子又問:“什麼叫做開始出於本性,成長中按照天生的習性,而有所成就是順應自然呢?”

男子回答道:“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適應山地的生活環境,這叫做出自本來的天性;如果長在水邊則去適應水邊的生活環境,這就是成長順著生來的習性;不是有意地去這樣做卻自然而然地這樣做了,這就叫順應自然。”

孔子聽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生存一點通

我們雖然不能改變大自然,但我們能夠主動適應它、順從它,在大自然的變化中尋找自己的生存法則。這就叫做“尊重自然規律,主動適應自然”。主動適應和被動適應是有本質區別的。被動適應的結果是,自己的命運被大自然所主宰,難逃大自然的虐待;而主動適應,就是按自然規律辦事,避實就虛,達到得心應手、遊刃有餘的境界。

三種處罰

有一個人犯了罪,被帶到縣衙審問,縣太爺提出三種懲辦的方式讓他選擇。第一種是罰銀50兩,第二種是抽50大鞭,第三種是生吃5斤大蒜。這個人既怕花錢又怕挨打,就選擇了第三種。

在人們的圍觀下,他開始吃大蒜。他本以為吃大蒜不是什麼難事,是最輕的處罰。當他吃了第—顆大蒜時,還覺得沒什麼,可越往下吃就越感到難受,吃完2斤大蒜時,就感到自己五髒六腑都在翻騰,像被烈火炙烤一樣,他流著淚喊道:“我不吃大蒜了,我寧願挨50大鞭。”

衙役剝去他的衣服,把他按在一條板凳上,將皮鞭蘸上鹽水和辣椒粉。這個人看得膽戰心驚,嚇得渾身發抖。當皮鞭落在他的背上時,他像殺豬一般嚎叫起來。打到第10下,他痛得哇哇亂叫,終於忍不住道:“青天大老爺啊,可憐可憐我吧,別再打我了,罰我50兩銀子吧。”

生存一點遁

有時,人們為了獲取一點眼前利益,反而失去了更大的利益,最後,隻能以悔恨來結束這一切: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怪就怪當初沒有好好把握自己,缺少長遠的眼光和全局的考慮。比如,有人以犧牲健康的方式去賺錢,最後又用賺來的錢恢複健康;有的學校片麵追求升學率,卻忽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這些都是缺少智謀的短視行為造成的惡果。

麻雀搬家

有一隻麻雀在忙於收拾家當,準備搬家。它的鄰居問:“你要往哪裏去?”

麻雀回答:“我要搬到東邊的樹林去。”

鄰居又問:“這裏住得蠻好的,為什麼要搬走呢?”

麻雀說:“你真的有所不知?這裏的人都討厭我的歌聲,說我唱得太難聽,所以我必須搬家。”

鄰居笑道:“其實你不用搬家,隻要改變唱歌的聲音便可以了。如果你不改變唱歌的聲音,就算你搬到東邊的樹林去,那裏的人也一樣會討厭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