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每星期反省一次,做真實的自己(1 / 2)

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是強調通過廣泛的學習並隨時檢視自己的言行,達到一種智慧洞明、言行無咎的完美道德境界。

經常插花的人都知道,插花時若有一些不協調的多餘枝葉,就要幹脆利落地剪掉,這樣才能保證整瓶花變得活潑動人。同樣,要想成功,你必須時刻反省自身的不足,以使自己有所作為!

你有反省的習慣嗎?如果沒有,趁早培養吧,它能修正你做人處世的方法,給你指引明確的方向。

反省是一種心理活動的反芻與回饋。它把當局者變成一個旁觀者,把自己變成一個審視的對象,也就是說,跳出局限,站在另外一個人的立場、角度,來觀察自己,評判自己。反省並不僅限於對工作或事業的檢查和對行為的檢討,而且包括內在思想與情感的更新與複蘇。一個人起碼需要懂得檢討過去,策勵將來。

反省不等於檢討,也不等於懺悔。檢討和懺悔,是就自身所犯的過失與罪行而言。而過失與罪行必須反省,在這個意義上,檢討、懺悔就是反省的表現,卻不是反省的全部。反省,是人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對整個人生乃至人類所走過的全部旅程的分析與對照,是人對自身的批判。我們不僅需要在舔舐創傷之際進行深刻的思索分析,進行反省,更需要在成功的歡樂中保持冷靜。

反省是理性的表現,反省者的心靈應清靜如水,皎潔如月,必須摒棄個人私利與狹隘的心理,保持對異己的充分寬容與尊重,才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反省才會發揮應有的功效。任何妄自尊大、唯我獨尊的心態,都與反省的要求背道而馳。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常常斤斤計較於別人的得失,忘了審視自我。有錯,都是別人的錯;沒錯,都是自己正確。一位經商失敗的朋友向人訴說,他說都是家人不支持才會落得如此下場,在最困難的時刻,他們誰也不伸出援手,甚至打落水狗似的,紛紛用嚴厲的口吻責怪,讓他雪上加霜。

真是這樣嗎?我請他認真地思考,家人是果真沒有伸過援手,或者已經力猶未盡。顯然是後者。家人的無能為力被他解釋成漠不關心,其實是私心惹得禍,私心裏的貪把良知蒙蔽,讓他隻知道自己,忽略了別人的想法。

有很多人都經常如此,又是會為了一些分歧,而把事情弄得不可開交,原來可以信手拈來便解決的事,變得焦頭爛額,以至帶來更多的傷感。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個樂於助人的青年遇到了困難,想起自己平時幫助過很多朋友,於是便去向他們求助。

然而對於他的困難,朋友們全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真是一幫忘恩負義的家夥!

他怒氣衝衝,他的憤怒這樣激烈,以至於無法自己排遣,百般無奈,他去找一位智者。

智者說:“助人是好事,然而你卻把好事做成了壞事。”

“為什麼這樣說呢?”

他大惑不解。

智者說:“首先,你開始就缺乏識人之明,那些沒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值得幫助的,你卻不分青紅皂白地幫助,這是你的眼拙;其次,你手拙,假如你在幫助他們的時候同時也培養他們的感恩之心,不致讓他們覺得你對他們的幫助天經地義,事情也許不會發展到這步田地,可是你沒有這樣做;再次,你心濁,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應該懷著一顆平常心,不要時時覺得自己在行善,覺得自己在物質和道德上都優越於他人,你應該隻想著自己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比起更富者,你是窮人;比起更善者,你是凡人。不要覺得你幫了別人,應該這樣想:是上帝借著你的手幫了別人,一切歸於上帝,不要歸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