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培養謀生的能力(1 / 2)

無論你想去哪裏,達成什麼樣的目標,你都必須從某一個起點出發。這個起點就是你目前所擁有的能力,你的優缺點,你的興趣愛好,你的個性特征,等等。

如果你不能正確認識自我,你取得外部成功的機會就會減少。在你感到不適應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你的判斷就會動搖。你可能會分不清積極的風險與消極的風險,可能會減少解決問題的判斷力。

有這樣一則寓言:叢林中的一隻小老鼠整日裏悶悶不樂,它自感形象不佳,本領又小,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看人家貓多神氣啊。

苦惱的小老鼠來到山神麵前,再三哀求給予幫助,把它變成一隻貓。山神爺終於被纏不過,答應了它的要求。於是小老鼠變成了一隻神氣的貓。

沒高興幾天,又有了新的問題,原來貓怕狗呀。它又去求山神把自己變成一隻狗。可誰料,狗怕狼,於是它又跑去請求變成狼……

如此這般一路請求一路變化,小老鼠終於變成了森林之王——大象。

小老鼠昂首挺胸,在叢林中漫步巡視,威風凜凜,動物們見了它都低頭哈腰,恭恭敬敬,小老鼠心中別提多高興了。

可沒過多久,小老鼠又有了一個新發現:大象最怕的竟然是老鼠。這時它眼中最偉大的形象又變成了老鼠,於是它又跑去哀求山神爺。

其實,萬物相生相克,沒有絕對的英雄,隻有專門領域的強者。與其羨慕門戶以外的英雄,不如潛心成為自己領域的強者來得實際。

不要因為自己形體弱小就看輕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關鍵是你能否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個人要形成自己的優勢,就應幹一行,專一行,而當你成為所從事行業的專家時,你就具備了自己的優勢。

你知道德國公務員的晉升依據嗎?德國政府最看重的是“公務員對國家的忠誠度及自身的工作能力”。為此,聯邦政府製定了《公務員考核及晉升條例》,具體包括10個方麵的考核標準:觀察和分析問題能力、溝通與交流能力、服務意識、宏觀決斷力、處理人際關係能力、領導和管理能力、組織能力、高效率工作、計劃與組織能力、團隊意識。

這些能力和意識大部分都不是從學校學來的,而是靠後天的努力奮鬥得來的;許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會錯失很多機會。其實,一個人的能力並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它來源於觀察、訓練和在實際行動中的提高三大要素。可見,對自己能力的訓練直接決定著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

巧克力之父弗斯·貝裏一生幾乎沒進學校讀過書,然而憑著靈活的頭腦,他經營的喬治王巧克力公司資產達98億美元,在同行業名列世界第一。

2003年,喬治王公司獲準登陸中國。消息一經發布,該公司在美國的總部信箱就收到來自中國的400多份自薦信,它們大多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發去的,他們要求進入中國分公司工作。

弗斯·貝裏獲知此事,非常高興,可是在他閱讀了這些信件後,卻猶豫起來,因為在這400多份自薦信中,有300多人的學習成績每科都在90分以上,並且有80%以上的學生曾擔任過學生幹部,從老師給他們寫的評語看,每個學生在校的表現也都是盡善盡美的。

弗斯·貝裏讀完自薦信,沒有對自薦者的誠信產生懷疑,他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中國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家,中國學生無論在哪個國家讀書,成績好都是出了名的。不過,他覺得僅憑這些還不能確定誰有資格進入他的公司。他想,要在這些好學生中選一位適合自己公司的人,還必須測試點其他的東西,於是一份別具一格的問卷被以回執的形式發回自薦者的信箱。

回執是這樣寫的:請你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回答下麵4位著名人士到底在說些什麼?

(1)1954年4月2日,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建校100周年,邀請愛因斯坦回母校演講,愛因斯坦在演講中說了這麼幾句話:“我學習成績中等,按學校的標準,我算不上是個好學生,不過後來我發現,能忘掉在學校的東西,剩下的才是教育。”

(2)1984年10月6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回母校清華大學演講,在接受學生的提問時說了這麼一句話:“據我所知,在獲得諾貝爾獎的90多位物理學家中,還沒有一位在學校裏經常考第一,經常考倒數第一的倒有幾位。”

(3)1999年3月21日,比爾·蓋茨應邀回母校哈佛大學參加募捐會,在記者問他是否願意繼續學習、拿到哈佛的畢業證書時,蓋茨向那位記者笑了一下,沒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