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青少年心理健康(1 / 2)

心理健康的標準

1、智力標準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學業成功、事業有成的心理基礎。用IQ值來表示。智商≥90為正常,上不封頂,下<70為智力落後。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證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災樂禍。

2、情緒標準

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緒健康的標誌,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3、意誌標準

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誌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於優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後,或不計後果、草率等都是意誌不健康的表現。

4、社會適應標準

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係,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係;處理和應付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製、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相符

研究證明,不能有效地麵對現實、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是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麵對現實、把握現實,主動適應現實。

6、心理活動特點應符合年齡、性別特點

人的一生要經曆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的特點。

7、注意力集中度

注意力是一切活動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一個人缺乏注意力和保持穩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動,如兒童多動症,成人的焦慮抑鬱症等都會存在注意力問題。一般5~7歲可連續注意時間約為15分鍾;7~10歲為20分鍾;10~12歲為25分鍾;12歲以上為30分鍾,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寬容、悅納、善待他人,不斤斤計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而是要有自知知明,能正確評價自我。即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9、在不違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獨特的個性特征。

10、在不違背社會倫理道德規範和法規的情況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當的滿足。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有專家說,21世紀心理疾病將嚴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對許多國家的調查研究證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時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在我國,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數據表明,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較成人更為嚴重。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必然衝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方方麵麵,而種種社會矛盾、人際關係的矛盾、成人社會的諸多心理衝突等,必然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反映出來。稚嫩的心靈承受著幾代人給予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種種羈絆,束縛著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一切不能不讓人為之擔憂。然而,隻要我們及早加以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那麼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呢?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和密特爾曼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條標準: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