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隨著自我意識的出現和不斷發展,青少年渴望同伴之間的交往和友誼,但由於他們涉世不深,社會經驗的不足,在同伴交往時往往會出現許多障礙,影響青少年的正常成長。這些障礙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認知上存在一些誤區,其主要表現為:
1、“隻有完全順從別人,才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這是缺乏內在自信的表現。沒有人會真正喜歡並尊重一個隻會說“是”的人,因為和這樣的人相處久了,會讓人感覺厭倦和負擔。此外再隨和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完全順從別人,真正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平等的夥伴關係而非不平等的主從關係。有些人因為做不到完全順從別人,幹脆走向另一個極端:躲避與人交往,久而久之,在與人交往時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慌。
在完全順從和完全不順從之間有許多其它狀態,其中一個比較適中的狀態是:小事隨和,大事慎重考慮再決定是否順從。
2、“人際關係好=被周圍的所有人喜歡。”
這是一種完美主義的人際關係評價標準。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被所有認識他的人喜歡。因為我們周圍的人各式各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人們根本不可能符合每一個人的要求。相反,一個人若能真被所有認識他的人喜歡(喜歡≠尊重,一個人有可能被他的敵人尊重,但不會被敵人喜歡),他得多麼圓滑甚至虛偽?!我們若真是那樣,我們就先得不喜歡甚至討厭自己了。由於現實中做不到讓所有人都喜歡,持這種觀點的人常對自己的人際關係作否定性評價,而且在人際交往中,還常常忽略別人對自己的稱讚並習慣於把注意力集中在別人對自己的否定性評價上。
恰當的認知應當是:人際關係好=被周圍的多數人喜歡。
3、“拒絕=傷害別人。”
有許多青少年認為,“拒絕別人會使人下不來台從而給人造成傷害”,“拒絕別人會使人丟麵子從而得罪人”。事實上,如果我們拒絕別人時注意了方式方法,是不會給人造成傷害的,不僅如此,一個敢於堅持自己觀點或維護自己權利的人常常還會得到別人由衷的尊敬與敬佩。
所以,拒絕≠傷害別人,隻有不得體的拒絕才會傷害別人。每個人都有權利維護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同時每個人也都有義務尊重並維護他人。
4、“有求必應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日常生活中,熱情助人的人確實容易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但熱心助人是有限度的,若不顧自己的局限性一定要求自己有求必應,並認為不如此就會得罪甚至傷害別人,從而失去別人的友誼。
首先,我們沒有必要做到有求必應,因為在別人的要求中,會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們的有求必應不僅會強化周圍人向我們提無理要求的行為,而且會剝奪我們成長與發展所要求的時間和精力。
更何況,沒有人能做到有求必應,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客觀局限性。很多人不顧自己的條件,即使做不到的事也先應承、包攬等,結果不僅使自己疲憊不堪,疲於奔命,而且往往因為不能兌現自己的諾言而給人留下“不守信用”的印象。
要求自己有求必應和不限拒絕別人,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其核心都在於缺乏內在自信,不相信一個人憑內在的精神力量一樣可以吸引別人,而認為隻有靠給予別人物質上的幫助才有可能換取別人的友誼,結果常因未能做到有求必應而內疚並自責,從而引發心理障礙。所以有求必應隻會損壞人際關係,而熱心助人也不等於有求必應。
恰當的認知是:量力而行,向那些確實力不從心而又求助於你的人提供支持和幫助。換言之,與人交往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
5、“稱讚他人=奉承和虛偽。”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有社會讚許的需要,稱讚他人不僅是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欣賞與肯定,而且也是在傳遞一種友好的信息。人都喜歡那些悅納自己的人,因此,稱讚往往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有這種認識的人,在與人交往時不稱讚他人,並且對別人對自己的稱讚也持一種懷疑的態度,甚至認為別人稱讚自己是另有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