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解析青少年人際交往中的孤獨感(1 / 2)

孤獨,並非指單獨生活或獨來獨往。一個人獨處,也許並不感到孤獨,而置身於大庭廣眾之間,未必就沒有孤獨感產生。真正的孤獨是那種貌合神離,沒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

當然,每一個人都有孤獨的時候,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消除孤獨感。人本來就害怕孤獨。但無論置身於怎樣的人群之中,人和人之間還是互無瓜葛。人世就是這樣的冷漠無情,所以,都市中流行隨身聽大概就是為了用平時聽慣了的音樂來獨自打發處於人群中的孤獨吧。那麼,人到底能承受多少孤獨呢?1954年,美國做了一項實驗。該實驗以每天20美元的報酬(在當時是很高的金額)雇用了一批學生作為被測者。實驗內容是這樣的。為了製造出極端的孤獨狀態,實驗者將學生關在有防音裝置的小房間裏,讓他們戴上半透明的保護鏡以盡量減少視覺刺激。接著,又讓他們戴上木棉手套,並在其袖口處套了一個長長的圓筒。為了限製各種觸覺刺激,又在其頭部墊上了一個氣泡膠枕。除了進餐和排泄的時間以外。實驗者要求學生24小時都躺在床上。可以說,這樣就營造出了一個所有感覺都被剝奪了的狀態。結果,盡管報酬很高,卻幾乎沒有人能在這項孤獨實驗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個小時好歹還能撐住,之後,學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語,有點煩躁不安了。在這種狀態下,即使實驗結束後讓他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他也會頻頻出錯,精神也集中不起來了。

據說,實驗後得需要3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回到原來的正常狀態。實驗持續數日後,人會產生一些幻覺。例如看見大隊花栗鼠行進的情景啦,或者聽到有音樂傳來啦,等等。到第4天時,學生會出現雙手發抖,不能筆直走路,應答速度遲緩,以及對疼痛敏感等症狀。通過這個實驗我們明白了一點: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新的刺激。也就是說,人需要打破孤獨。但孤獨感卻時時向我們襲來,特別是相對於青少年這一人群,在人際交往中所出現的孤獨感已經成為困擾青少年的重要因素。

孤獨感是指因離群而產生的一種無依無靠、孤單煩悶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它在各個年齡階段都會產生。造成人際孤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環境因素

有些環境容易讓人感到孤獨,比如,孤單的環境,陌生的環境,突變的環境等。

自我意識增強

在青少年時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並逐漸建立,產生了了解別人內心世界並被其他同齡人接受的需要。他們很關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視他人的評價。正因為這樣,他們會將自己隱藏起來。一方麵他們覺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願告訴別人,有一種封閉心理;另一方麵他們又特渴望別人能真正了解自己。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陷入惆悵和苦惱,產生孤獨感。

自我評價不當

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低,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嚴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產生孤獨感。而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高,往往產生自負心理,看不起別人,他們在交往中表現為不合群、不隨和、不尊重他人,很容易導致他人的不滿,因此,自負心理嚴重的人也往往缺乏朋友,感到孤獨。

交往缺乏技巧

人際交往需要真誠、需要熱情、也需要技巧。有的人因為沒有掌握交往技巧而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破壞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