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風
(一)
我已經記不清吳泓是什麼時候把他的散文書稿交給我並請我寫序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一年多之前。現在才想起來給他寫點文字,實在想對他說“不好意思”“對不起”之類的話,但一想到他是個“禮讓三賢”的人,這樣做一定會使他來一番“反道歉”,反而會增加他的麻煩,我也就假裝無事或心安理得了。
可以說,這是一篇嚴重遲到的序!
(二)
第一次看到(而不是聽到)吳泓的名字,大約是在1999年,那時我在報社文藝副刊部。一天,在一堆自由來稿中,我突然發現有個陌生的名字,本來陌生的名字不可能吸引住眼球,問題是這個陌生的名字寫了幾篇吸引眼球的文章:《遲子建:在反濫情文化中穿行》《陳染,無處告別》《從趙玫、鐵凝至趙凝,看都市女性文學的麵孔》等。
如果是在高校或者文學編輯部,收到這樣的文章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可這是在“文學評論”這片根據地上尚無“星星之火”的揭陽啊。於是我按照作者所留下的電話打了過去,想看看他是何方人氏,遺憾的是,手機一直關機。我隻依稀記得他住榕城飛燕區,但沒有聯係上,可吳泓這個名字卻從那時起就刻在我的腦海裏。也許我在這方麵的記性還不錯。
也不知過了多久,我才在友人的推薦介紹下認識了吳泓,而且知道他了更多的情況。此時,我發現,現在的吳泓和先前的吳泓已判若兩人,這從他的文風中隱約可以看出,直至好久之後,才知道他確實正向另一片淨土深度推進。
無論如何,從那時起,吳泓留給我的印象是謙遜、好學、多才。
(三)
吳泓是多才的,這從他的作品集中完全可以看出來,收入本書的文章共有四輯,雖都可歸入散文一類,但領域十分廣泛,既有抒情狀物,也有人物通訊、讀書感受、地方曆史小考,還有周易研究心得及參禪頓悟之類的短文。
在這龐雜的一本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吳泓要在這浮躁的世界中尋找棲息的一片淨土,那是心靈的淨土。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誰都免不了從俗如流,但人與動物有異,是由於人有豐富而複雜的思想,人不甘於完全物化,隨波逐流。因而,每個人都渴求在心靈深處尋找一方永久寄居的寧靜之地。
在很多辦公室裏,我們經常會看到牆上掛著“寧靜致遠”的書法,但真要做到這一點的確不容易。吳泓似乎已經找到通往“遠方”的入口處,所以他總能處於“靜”的境地。
在吳泓的文學世界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文化符號:閑、燈、燈芯、燭光、夜雨、寒夜、夢、淩雲處、虛心、山水、荒漠、紅塵……由這一組文化符號所組合起來的無疑是遠離凡塵、遠離喧囂的寧靜世界。
這是讓人心顫的靜寂!
當然,吳泓絕不僅僅要在這片世界上孤芳自賞或自我標榜什麼,我以為他的出發點在於忠告人們:要通往彼岸,必須守住精神世界的最後一道防線。換句話說,隻有守住精神世界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才能詩意地、永久地棲居在這個世界上。
如果從文學的閱讀角度來說,我更偏愛他的第一輯,在這一輯中,思想藏得住,不外露。這才能顯示藝術的魅力。
我不可能完全讀懂吳泓,但正因為這樣,我才試圖去讀他,哪怕啄出點草芥也是有意義的事!你以為然否?
(作者係廣東作協會員、詩人、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