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壺裏水變少時,改為“韓信點兵”,每一杯施以一點一滴,頗有大將臨城,午夜突擊驗兵之意。畢,手一擺,喊一聲“請”,無限情意便在濃濃茶香中嫋嫋化開來。
茶文化是潮汕傳統飲食文化之一。潮汕人熱情好客,現在一般人家總備著數個茶種。茶種以製法分天然日曬和人工半發酵(炒、焙)、全發酵等;以區域產地分高山雲霧、丘陵、平地;以色種分烏龍茶(青茶),烏茶(全發酵黑茶,如雲南普洱),綠茶,紅茶,白茶,黃茶;以季節分春、夏、秋、冬……半發酵的青茶以烏龍茶最出名,而烏龍茶中以焙茶鐵觀音較盛名,“重似鐵形若觀音”,其香溢遠。當然還有閩南的黃金貴、毛蟹尖,閩北的武夷大紅袍、肉桂、鐵羅漢,潮州的鳳凰單樅茶等。紅茶的味道也很好,適宜於袋裝泡水,清清冽冽,淺淺低吟,小呷抿唇,頗有紳士與仕女風情,喝著喝著,那股淡淡的茶香,不知不覺就在齒間漫漾,喉舌甘醇。而現如今,在潮汕地方用綠茶製作的炒茶,也頗受歡迎,原因在於它濃香爭味而不傷胃,滾水衝泡還未入口即可嗅到熱烈散溢的茗香。
潮汕人喝茶頗為講究。以其衝泡的水候、茶具器皿及所泡用的茶種嚴格要求而著稱。其中單單就以半發酵的青茶鐵觀音,以其製法工藝複雜費時、泡法講究而被稱“功夫茶”。不過,現在潮汕人所泡飲的茶種,也不會僅備鐵觀音這麼乏味,目前已延伸到綠、紅、黃、白、烏……甚至茉莉花、金銀花、溪黃草、羅漢果等花茶……茶的品種多樣化,而煮茶、衝泡、用水選擇等方麵,卻絕不馬虎。
潮人講究“茶三酒四遊玩二”,喝茶以三人為佳,這樣每一盅所泡的,也正是三杯子,呈“品”字狀,色、香、味恰到好處。喝酒四人為佳,猜拳添興、叫喝聊天,喝興不減;遊玩取二人為上,意見易於統一,兩人為伴,相互關照。水以取山澗甘泉為上,上流溪水為中,江河及井水為次;昔用紅泥爐燒木炭、橄欖核,加紫砂壺以煮其水,煮沸時稍帶炭香,衝茶時渾然天成。而今,講究善巧方便,用上電熱壺也算快捷了些。
水沸騰後,先淋杯燙壺,加入茶,再用水把壺中的茶燙一遍、用蓋刮沫,首泡茶水衝出來以洗杯。第二次再以高衝之勢,以衝出茶泡沫為佳,用茶蓋抹掉其沫,以低勢灑入小杯子中,這是“高衝低灑”。灑的過程中,先是“關公巡城”,來回不停地在每個杯子中灑動,至茶壺裏水變少時,改為“韓信點兵”,每一杯施以一點一滴,頗有大將臨城,午夜突擊驗兵之意。畢,手一擺,喊一聲“請”,無限情意便在濃濃茶香中嫋嫋化開來。
古時有一位大官吏,某一深夜突然茶興大作,命下人一同撐船前往探望老友,一行人在寒夜中摸黑沿江水前進,將到時,大官卻忽然命人將船撐返。下人不解,官員乃曰,點到為止,一路而來,沿途茶已盡癮,其興甚佳,何必一定要到友人府上呢?或許,官員也正知,如此三更半夜,身為不速之客突然來訪,對友人而言,“寒夜客來茶當酒”,恐怕一時應措不及,匆促之間,也未必能備上一杯半熱溫茶,焉能在清風徐來、琴瑟和鳴中品一份高山流水的心情?
似此雅興豪情,吾其實也曾仿學於前人,不過,卻是淩晨時分,不速之客直奔友人府上。擾動清夢,叫友人披衣秉燭,煮茶夜談。直至雞鳴三遍,晨曦初露,茶酣人懶,方才告辭。那一次,也是因有一小事,至午夜23時多仍無睡意,於床上輾轉反側,心有所動,遂披衣起床,下樓蹬車,奔往3公裏外市試驗區漁湖東寨村陳建池君處,先不說途中車飆人狂、路邊樹影幢幢、夜風嗖嗖,卻說到達時陳君先是滿臉的惺忪睡意和夢裏的疑惑驚訝,接著是十分歡喜,忙不迭請入座而點上茶爐、搬出茶具,於是兩人促膝夜談、煮茗著棋,至東方拂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