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鄭素亮醜匾中的老人(1 / 1)

讀鄭素亮散文集《醜匾》,總有一個睿智、豁達、清廉、正義的父親的高大身影在眼前晃動。

常常在報刊諸物讀到鄭素亮的文章,很親切。尤其是鄭素亮先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寫到農村的人物事,讀起來更平易近人,屢屢引起讀者共鳴。

因小時在鄉下生長的緣故,所以,當看到“水鄉的子弟,很小就學會遊泳了……有時褲衩掛在浴室的牆上,被風吹走了,沒褲穿,想回家是很難堪的”“跟在犁後抓泥鰍……”(《村中紀事》);“我急急忙忙地走到池邊,撈起雞籠,臨到水麵,一條肥肥的鰱魚便亂竄亂跳了。我看看四周沒有人,扯下一片芭蕉葉,蓋到魚身上,提著籠回家了”(《冬天的故事》);“一個老者站在橋下的水中,左手托上一頂竹笠,底朝天,低頭伸手在橋下摸,摸一陣就摘了一把木耳,放在竹笠裏麵”(《黑木耳》)這些細節時,總是令人會心一笑。這也是鄉村小夥伴都曾有過的經曆啊。好文章需要細節,細節更離不開對生活的細微觀察和用心積累。鄭氏熱愛生活、體味生活,而且善於抓住生活情節的亮點由此可見一斑。

讀完鄭素亮散文集《醜匾》,總有一個睿智、豁達、清廉、正義的老父親的高大身影在眼前晃動。作品中不經意浮現的父親形象,在潛移默化地積沉在你心裏,直至高大和靈動起來。誠然,鄭素亮很多遊記中的時間和地點都被有意識地淡化,但這並不會削弱它的可讀性和精彩度,相反,讓人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這種獨具匠心的寫法與做法,無疑會令讀者產生一個印象:作者能夠有如此大的胸懷與自然保護意識,一定是離不開“父親”的言傳身教。一個可敬可親的老人影子,從書裏走了出來,投射於作者,甚至讀者身上。這是鄭氏文字的魅力,更是鏗鏘正直的“父親”留給後人的影響。像《水晶記》,作者顯然為了保護身邊的生態環境,讓讀者隻能沉醉在書本裏麵,自顧自地遐想,而根本無法得知如何去到目的地探索,作者真是用心良苦,以現實的行動去體現老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環境保護者,而老人的後人正在延續發揚著他老人家的優良傳統。

毫無疑問,作者的現實的一舉一動、包括轉化為文字上的思想主流、引導意識,必受於他那一個身體力行開山造林熱愛公益事業的父親的影響。《父親》中寫到,桑浦山三四十年前,到處是荒禿一片,是“父親和他的夥伴們,帶著鄉中父老的期待,上山開荒,修坑築壩,栽樹種果。”下雨天更是“父親和他的夥伴們最忙碌的時候”,有人勸天晴了再種,父親答:“晴了能栽活嗎?”寥寥數字,兀顯出父親性格耿直、堅毅、豪邁、智慧、勤勞的一麵。《我家的井》更是讓人讀到了作者父母親純樸、樂觀、熱情的生活模樣,助人為樂、予人方便、造福一方是他們做人的宗旨。《清園》一文中,父親告訴大家“留壯去弱,存優淘劣,伐密保疏,扶新除老”的道理,既是農家耕種常識,又是社會的生存原則。像這樣淺顯樸實而又飽含哲理的父親的話語,在鄭素亮散文集《醜匾》中俯拾皆是。

作者十一二歲上山給父親送糧時偷吃荔枝的情節在《父親》和《父親的眼神》中均有提及,後者描述更生動翔實,特別是父親的責備訓斥“我是這樣教你做人的嗎?”如晴天霹靂,響徹雲霄,給讀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後來我才知道,我偷吃荔枝那天,父親已主動將自己當天勞動的工分扣去,作為賠償了”,所以,“每當我想入非非時,我便常常想起父親那慈愛而嚴厲得令人心悚的眼神,想起幼時那刻骨銘心的一幕”。儒家說“積善之家慶有餘”“福有福報”,佛教說“福不唐捐”,父親以他的人格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父親讓晚輩明白做人的道理,而父親本身的品德就是留給子孫們的一筆永不磨滅的財富。

鄭素亮寥寥幾筆,輕描淡寫,不著重墨,如素描速寫,卻生動地勾畫出一個“對人寬容,對己嚴謹,對子女要求嚴厲”的潮汕長輩活生生的形象。靈秀的山陶冶了父親的性情,使他如大山一樣剛毅、挺拔、質樸、長壽。父親——這位鄉裏人口裏尊稱為“老利場長”的老人,雖已騎鶴西去,卻留給我們一個寬大結實的脊背。再一次重讀《醜匾》,從鄭素亮文章的字裏行間,清晰地讀到羅中立的《父親》,朱自清的《背影》……這是一名值得我們驕傲和敬仰的老人。

悲傷可以自行料理,快樂的滋味如果要充分體會,就需要有人分享才行。

——馬克·吐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