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胡姬花(1 / 1)

有一位姓胡的小姐兒喜歡給自己取筆名叫胡姬,我說不好聽,她卻不理睬,看著她一臉陶醉的樣兒,我也不忍心跟她急。對於這個喜歡花兒喜歡到連花兒枯萎都能看出幹枯的美麗來的人兒我一向是畏懼的。畢竟人與人之間的審美觀不同。

胡姬花很早就知道了,當然不是從花生油更不是從油漆上得來。我不僅知道胡姬花是蘭花中上品之一的音譯,也是新加坡的國花,而且還知道在中國,胡、姬、花三者都是姓氏。

每次看到胡姬花,頭腦中第一個反應就是恣容寶貴的宮廷嬌婦,至少也是富人家裏的少奶奶。那是因為它的豔它的色它的狀它的不俗。何況它還有一個富貴少婦的名字。

我不敢說花解語或者人解花語,但每次與胡姬花對視的時候我總覺它在向我輕啟朱唇。

有一位姓胡的小姐兒喜歡給自己取筆名叫胡姬,我說不好聽,她卻不理睬,看著她一臉陶醉的樣兒,我也不忍心跟她急。對於這個喜歡花兒喜歡到連花兒枯萎都能看出幹枯的美麗來的人兒我一向是畏懼的。畢竟人與人之間的審美觀不同。

其實罌粟花同樣是美麗的,可是我卻嫌它的輕佻與虛偽。看著美麗的它我卻總感覺那是它在引誘人們去犯罪。可是胡姬花卻不同。我覺得她是在和我傾訴一個故事。盡管這個故事有些些哀怨和淡愁。鐵蹄錚錚兵馬亂,老大嫁作商人婦。縱有財寶千百萬,夜夜孤芳自賞,有誰解得花中語,縱有花容月貌,閨中隻獨看。那是無奈與悲傷的黯然神傷。這真是明珠暗投,涅土埋玉,媚眼錯拋。我想起了杜十娘董小宛柳如是顏如玉陳圓圓……但我更多的時候是想起李清照。爾後,我又想起了蔡琰蔡文姬。

三國紛爭,北方烽火連年不斷。蔡琰,蔡邕之女,昔年被北方強人擄去,於北地生下二子,因極度思念故鄉,況北地粗人野蠻魯莽,少有憐香惜玉者,蔡琰淒婉哀怨,乃作《胡笳十八拍》。曹操早聞文姬才情,深憐之,乃命人入北地贖之歸漢……

我不知中國人是不是為了紀念蔡文姬,才將蘭花音譯得如此富有人情味的?換一句話說,我並不知道胡姬花名是否從蔡文姬與《胡笳十八拍》得來的?不甚清楚,我希望是。

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