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讀南懷瑾大師著作時,總有一種追仰先賢,承古人教諭的感受,以為南師已然作古。如今,驚聞南師安詳圓寂,已然作古之後,重讀南師大著,師之慈祥宛容,曆曆在目、栩栩如生。
(一)剛日讀經,柔日讀史。管它哪日,案牘擱書,信手拈來——不知哪一年哪一天,見到友人書桌堆放一大遝書,從中取出一本《易經雜說》,不意竟讀得入迷。
誰說書非借不能讀?畢竟是借,讀得不痛快。記下書名,連夜於市區書店購買。
讀了南懷瑾,攸忽天地寬。按《易經雜說》所講,未來之事,皆有定數,亦有變卦。處於既濟與未濟之中,不覺迷惘:命是先天,運是後天。如何去通曉把握?更重要的是,怎麼用今天、後天之運,去化解轉變先天之數?
來了。問題一個又一個,接踵而來。南懷瑾大師,就在不動聲色之中,引你入門,輕巧善妙地告訴你一個道理,而後又引導你自己再思考、再提出問題,再讓你去書中尋找答案,從肯定、否定再肯定,從否定、肯定再否定,不一而足。書中自有黃金屋,看你能不能把握。
《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而與西方的《聖經》、印度的《吠陀經》並駕齊驅,為世界文明三大經典。讀了南懷瑾大師的《易經雜說》《易經係傳別講》,讓人對博大精深的千古奇書《易經》愈加興趣,既能旁敲側擊、汲取個一知半解,更能引人入勝,如水歸海。
其實,簡單的事理,想深了,就複雜了。複雜的事物,看淡了,就簡單了。大道至簡,大鍾稀音,大象無形……古人將世間、宇宙、萬物精簡至一陰一陽兩個符號,道家也謂之道,推崇備至。而從陰陽兩爻,又反射衍生出無窮無盡的象、數、理,一即一切。
南懷瑾大師說,如果你能稍讀懂了易,智慧具足,你也可以造出某某易解、易學,屬於自己的法則來。如西漢田何易、孟長聊孟氏易,京房、費直、管輅、陳摶、邵雍、蘇軾、朱熹……當然,這也有半開玩笑的成分,不同的學者,功夫深淺、見解不同。
(二)《老子他說》是南懷瑾大師為《老子》作的講記,讓你明白道和理。回過頭來同樣讓你喜歡上《道德經》,懂得為生之道,為人之道。明白天地之道,道法自然。《論語別裁》是南師關於《論語》的講演錄,旁征博引,拈古提今自成一家,使你愈更癡迷和讚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慢慢導引,又看了南懷瑾大師的《禪海蠡測》,步步蓮花……於迷茫中略有所悟,困惑裏稍有所解。《金剛經說什麼》,引你進入佛學的知識世界。
《禪話》,是南懷瑾大師撰寫的一部介紹早期禪宗人物和史事的著作。讀了一遍又一遍,回頭來,反問一句,禪話話什麼?不可說說什麼?你看懂了麼?看懂了的你,又是哪一個?
《楞伽大義今釋》《楞嚴大義今釋》,更不好讀了。沒有相當的佛學知識、佛教理論、佛緣佛智,隻能暫且放下。
南懷瑾大師自1955年出版第一本著述大作《禪海蠡測》,至1988年的《原本大學微言》,包括與人合著、批著總共33本。影響巨大。往前,讀南師著作時,總有一種追仰先賢,承古人教諭的感受,以為南師已然作古。如今,壬辰年八月十四日(2012年9月29日)下午4時26分,驚聞南師“在蘇州太湖大學堂安詳圓寂,壽終正寢,享年95歲”這一刻之後,重讀南著,南師之慈祥宛容、循循善誘、苦心教誨,曆曆在目、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