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鞋不好,而是鞋裏有沙子。
當我們因為某些事情感到委屈的時候,往往會禁不住找人訴說,希望以此獲得別人的安慰、理解,最好能幫助自己伸張正義。
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卻沒有我們想象的理想,因為委屈有時候就像是一道無解題,沒有解決的方法,也沒有明確的緣由。但這並不表示所有委屈都沒有原因,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委屈,往往是和自己的錯誤行為密不可分的。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
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說“自知者明”;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說“要認識自己”。兩位不同國度的聖人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對“認識自己”有如此相似的看法。從中不難發現,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隻有靜下心來審視並修正自己的不足,檢討自己的行為,才能圖以大誌。
然而,現實中的情況著實讓我們感到遺憾,因為不少喜歡叫屈的人恰恰欠缺“自知之明”。當遭遇一些不稱心的事情時,他們不去找原因,想解決的辦法,而是哭天喊地地為自己叫屈。
在某外資企業任HR的鄭強接到小舅子王征的來電,王征說他的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麻煩。鄭強讓他說說具體情況。王征說:“我覺得我已經夠認真負責的了,可是部門經理卻說我不踏實,故意給公司惹事。他的話讓我感到委屈極了,把工作弄砸也不是我存心的呀!真想辭職不幹。”
鄭強聽完王征的話,並沒有立刻安慰他,而是建議他反思一下自己在公司裏的行為,看看有沒有做錯或是觸犯領導禁忌的地方。最後,鄭強還對王征說:“其實,在咱們生活或工作的環境中,故意冤枉人的人其存在概率是很小的。”
到了周末,王征來到鄭強家,他告訴姐夫鄭強,說自己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原來他有愛喝酒的毛病,每當部門聚會,他都會喝很多酒,之後就會向同事大發牢騷,埋怨公司如何地“剝削”他們,有時候趁部門經理不在,還會說點經理的壞話。當這些話傳到經理耳朵裏後,他自然就成了經理的眼中釘。
鄭強聽完,嘴角向上彎了彎,他就知道自己這個小舅子的叫屈肯定有其自身的原因。在鄭強的建議下,王征主動向領導認了錯。
隻能說,王征應該慶幸自己有個“孔明”一般的姐夫,如果不然,他沒準還糾結在委屈裏,或者辭職再謀其他差事。
現實中有很多人和王征類似,當別人冤枉了自己,我們就會想當然地認為錯的就一定是對方。殊不知,沒有幾個人會閑著沒事做,故意去找我們的麻煩,所以我們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當察覺到別人對我們變得不友好的時候,我們不妨反思一下,看看是不是自己在哪方麵做得不好。
還有一些時候,我們會遇到他人出言不遜、肆意嘲笑的事情,這時候我們往往會感到委屈,並覺得對方太可惡太缺乏教養了,但我們是否想過,多數情況下,別人的這種做法並不是無緣無故的。因此,當遭遇別人的嘲笑時,我們先不要急著生氣,而是靜下心來檢討一下自己,看自己是不是在某些方麵做得不夠好。這種檢討自己的行為習慣對於我們擁有和諧平穩的心理狀態是大有裨益的。要知道,如果我們麵對他人的嘲笑,隻知道用同樣惡毒、不中聽的語言予以還擊,而不知道自我檢討的話,那麼,我們就很有可能會遭到更多人的嘲笑。
一位剛走出校門不久的女老師,為了讓課堂更生動,她會用常見的事物代表“數字”。有一次她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蘋果,然後問孩子們:“你們說,這是什麼呀?”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屁股。”
聽到這樣的回答,年輕女教師頓時愣在講台上,與此同時,她看到的是孩子們一個個笑嗬嗬的臉蛋。當時,她覺得孩子們是在嘲笑她,讓她難堪,於是就跑到校長那裏告狀。
校長走進教室,表情嚴肅地說:“孩子們,你們怎麼這麼淘氣,把老師都氣哭了。呀!還在黑板上畫了個屁股。”聽完校長的話,孩子們麵麵相覷,女老師不禁尷尬地低下了頭。
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管是學生們還是校長,都把“蘋果”看成了“屁股”,這委實不是孩子們的錯。而這位老師呢,沒有及時檢討自己的行為,還找校長告狀,最後被校長一句無心的話指出毛病,最終讓她明白錯的到此是誰。
現實生活中,自我檢討就像一麵鏡子,它能幫助我們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讓我們知道自己哪裏錯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因此,當我們為某件事感到委屈時,都應該及時地照照“自我檢討”這麵鏡子,有錯誤就改,沒錯誤就讓一切雲淡風輕。如果不知道檢討自己,我們心中的委屈或許永遠也得不到平息,我們的錯誤也很難被糾正。這樣一來,想獲得較為理想的自我提升也就困難許多了。
可以說,拚搏奮鬥於茫茫人海,我們能否充分地認識自己並不時地檢討自己,將決定我們以後的人生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