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沐心中隻想著一件事,當即問道:“不知我與那東瀛高手比孰強?”
俞大猷略作沉吟,道:“旗鼓相當,就連我也不敢說誰更勝一籌。”
何心隱、孤舟都點頭。
眼見三大高手的判斷,張沐心裏也多少有了分寸。戰場之上決定勝負的可不單單隻有硬實力,兵器、戰鬥意誌、運氣、甚至一些臨場變招等等都足以決定勝負乃至生死,尤其是在雙方硬實力旗鼓相當之時。連張沐都沒想到自己在武功大成之後居然還會再遇到這般勁敵,也許這是宿命!
俞大猷卻朗聲笑道:“不過無妨,別說大人武功跟他差不多,就算差一些,再加上我們幾個足以穩殺他。這可不是什麼天下演武,不是江湖比試,而是國家與民族之戰,戰爭哪裏有一對一交手的,都是兩軍廝殺。原本倭寇中有這麼一個超強的高手的確令人頭疼,可現在我們有大人在便能輕易化解了。”
眾人都點頭。
在戰場上武功超強的絕頂高手最大的威懾力便是能於萬軍中取敵將首級,如之前那名東瀛高手直取戚繼光夫婦,直取俞大猷,亂戰中沒人敢用鳥銃等火器,畢竟很容易誤殺,若用尋常刀劍則很難擋住這等層次的高手。而一旦主將有危險,軍心必然大亂,戰局也會急速惡化。
可現在有張沐在,足以擋住那名東瀛高手,若再加上何心隱、孤舟等絕頂高手,那東瀛高手必敗,畢竟大明這邊高手還是要遠遠多於東瀛的。
俞大猷又道:“興華府被倭寇攻占實乃大明之恥,也是吾等諸將之恥,今日張大人又引一萬多將士來援,不如我等合並一處,共議如何奪回興化府,鏟除倭寇。”
此時俞大猷對張沐的稱呼已經從“張兄弟”變成了“張將軍”,更是從江湖轉到了戰場。
張沐點頭,孤舟也跟著張沐點頭。
何心隱則拱手道:“我們這些江湖人不懂行軍布陣,隻懂家國隻恨,一切皆聽諸位將軍之令。”
俞大猷露出喜色,朝張沐拱手請示道:“張大人,譚大人的兵馬如今正駐紮在渚林大營,您看是把譚大人和戚將軍都請到您軍營,還是咱們去譚大人軍營商議?”
歐陽深死後,福建抗倭諸將就屬譚倫官最大,無論是被朝廷調過來的俞大猷還是戚繼光都需聽譚倫指揮。但縱使是譚倫,也僅僅隻是右僉都禦史,正四品武將。而張沐卻是正三品,所以嚴格來說整個福建武將中,就屬張沐這個年輕人最大,因此在官府戰場層麵,縱使是德高望重的俞大猷也要對張沐客氣有加,眾將要合兵一處原本理應去譚倫那裏,但現在卻要聽張沐的。
這聽起來很諷刺,但事實就是如此。所謂事實,那便是俞大猷、戚繼光、譚倫等名將打了一輩子仗,立過無數戰功,可還不如張沐救嘉靖皇帝一命的功大,連張沐救裕王一命的功勞也比他們一輩子的戰功大!甚至他們立了戰功,趙文華、嚴世蕃那些奸臣反而還能輕易治他們的罪,打了勝仗被處死的抗倭名將張經就是例子,俞大猷幾次獲罪下獄也是例子。
當然張沐剿巫兩年,戰功卓著,也吃盡了苦頭,最後朝廷也僅僅是把他由從三品轉到正三品而已,他剿巫兩年的戰功也是遠遠不如在京城隨便救一些皇親國戚升官來得快。
聽得俞大猷的話,張沐連道:“朝廷命譚將軍轄治福建,我怎好越俎代庖,自然去譚將軍大營,而且我不懂軍事,還想把手下的六衛兵馬交給你們指揮呢。”
“好。”俞大猷點頭。
……
又是一場大雨,進入雨季之後福建的天也沒幾日好的了。
轉眼已是五月,渚林軍營,戚繼光、俞大猷、劉顯、譚倫等幾路大軍終於合兵一處,當然還有張沐的六衛大軍,隻是他以剿巫名義前來,並未公開讓人知道他也在剿倭的大軍之中。
軍營內,張沐坐首座,譚倫坐於張沐一側,俞大猷、劉顯和戚繼光則依次而坐。
隻是眾人在商議如何收複興化城時,臉上依然沒有太多的自信。不為別的,隻因兵力懸殊,勝算並不大。
在大明的國土上,大明軍隊竟沒有倭寇數量多,這聽起來很可笑,然而卻是事實。戚繼光的戚家軍雖然都是精銳中的精銳,武備也是最好的,但隻有不到四千人。俞大猷的俞家軍稍好一些,有六千多人,但多半是水軍,攻城略地並不強。而剩下的劉顯、譚倫包括張沐自己的軍隊都是戰鬥力極其低下,腐敗到極點的衛所官兵,號稱有十幾萬,可實際上隻有四萬多一點,這四萬多官兵說句不好聽的,真打起來恐怕連戚繼光的四千義務兵都打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