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眼鏡的種類和曆史(1 / 2)

一、為什麼要戴眼鏡

提出這個問題,恐怕人們首先要說:“戴眼鏡是為了增強視力;可能還會有人說:“戴眼鏡為了遮擋過強的陽光”。這兩種說法正好指出了戴鏡的主要用途。前一種是矯正屈光增加視力用的眼鏡,如常戴用的近視、遠視和老花鏡等;後一種叫防護眼鏡,如煉鋼工人或電焊工人戴的有色眼鏡,夏季在室外經常戴的太陽鏡等有色眼鏡也屬於這種。

此外,還有近年來在我國得到很快發展的隱形眼鏡(角膜接觸鏡)、提髙低視力用的助視鏡、看電視用的防護鏡,看立體電影用的眼鏡、汽車司機用的防眩眼鏡、盲人用的眼鏡等。還有醫生用來治療小兒斜視、、弱視用的眼鏡,它將一個鏡片和它的周圍都嚴密地用黑紙或黑布遮蔽起來,目的是強製小兒利用另一隻眼去看東西的眼鏡。乍看起來仿佛把孩子扮成“獨眼將軍”。這種奇特的外觀常常引起他周圍小朋友們的好奇和取笑,從而挫傷了病兒的自尊心,促使他寧可拋棄掉他的那副奇特的眼鏡,若是孩子家長也不十分了解這種遮蓋一眼的治療斜視弱視的重要意義,那結果必將是使治療半途而廢,十分可惜!在西方還常見另一種情況,就是時髦的婦女在一天早晚或不同的季節,追求服飾顏色的變化而選戴不同顏色和式樣的眼鏡,這時的眼鏡已具有更大的妝飾意義了。

二、有趣的眼鏡史話

我國最早應用眼鏡的記載似乎在紀元前200年漢淮南王劉安所撰《淮南子》中,書曰:“欲知遠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則快射”。近代有人推測“金目”就是“眼鏡”,但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原始的望遠鏡。總之尚不能斷定。但至紀元960年以後宋朝已有比較確切的記載。如描述一個老獄官名史沆的,曾應用水晶放在眼前看案牘的事。宋朝趙希鵠所著《洞天清猱》中更記述:“老人不辨細書用靉靆掩目則明”,明朝張自烈所著《正字通說》中,曾解釋說,“靉靆”就是眼鏡。當時是元朝忽必烈時代,也曾親眼看到朝廷有人戴眼鏡的事情。至明朝有關眼鏡的記載就更具體了,例如張靖所著《方州雜綠》中記有:“在京師於指揮胡寓,見其父宗伯公所得宣朝賜物,如錢大者二,形色似雲母而質甚薄,以金相輪廓紐之,合則為一、歧則為二。老人目訾,不辨細書,張此物於雙目,字明大加倍”,於孫景章參政處試之複然,景章雲:“以良馬易於西域賈胡,名曰儍逮。”以上是明朝宣宗時代即公元1426至1435年間的記載。此後至明世宗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仁和郎瑛所撰《七修類槁》中也曾記載:“少嚐—聞貴人有眼鏡,老年人用以觀書”。

由上所述,可見我國宋朝所用隻不過是一塊天然晶石(透明的石英或是金剛石等)用手持著看物,並無鏡框。起到老花鏡(凸透鏡或放大鏡)的作用而已。這些都是貴重寶石類,當然是希罕物。據推測我國至元明以後才有類似現在的雙目眼鏡。不過當時兩塊鏡片用框連在一起,它們之間用軸連係著,可以任意開合。有的還用力夾在鼻子上或是用繩子係在雙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