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一下課,徐晴天和林墨就一起往車站趕,好不容易坐上車,等開到市裏已經是晚上7點了。
“我們去逛街吧。”剛安頓好住處,林墨便興衝衝的跑過來了。
“這時候去哪兒逛?”徐晴天一遍收拾東西一邊問道。
“當然是回民街咯,那兒有很多好吃的,正好晚飯還沒吃,走吧。”說完就拽著徐晴天往出走,為了不掃興,她也就隻能配合著,不忍心告訴他,回民街那已經是被她那一世逛爛了的。
到了回民街,果然不出所料,到處都是人!雖然不像上一世那麼繁華,但是人也很多。特別的是走兩步就能看見拿著相機的外國人。
“哇,還是回民街的牛肉好吃!”林墨大口吃著牛肉夾饃,誇張的感歎道。“咱一般家裏就做不出那種味道,每次來回民街我都要來吃一次,奢侈一把。”
“你知道為什麼回民街的牛肉好吃麼?”看著他誇張的表情說道。
“為什麼,請教。”他不介意吃飯伴著故事聽。
“回民街作為飲食集中的街區而出名,這裏雖然被當作了針對外地遊客的旅遊點,但其實當地居民一直把這裏當做吃小吃、逛街休閑的主要場所,尤其是夏天的夜市上在此吃飯納涼消磨時間的市民的更多。其實整個”回坊“地區都是飯館林立,各種各樣的清真食肆與攤點密密麻麻連成一片,其中不乏當地人最認可的老字號小店。”回坊“地區除了北院門、大學習巷、西羊市外,還包括大皮院、東羊市、北廣濟街、橋梓口等一大片區域,當地老人把這一帶叫做”坊上“,在坊上可以探尋最平民最真實的西安生活。不過後幾個地方要從回民街向深處走得遠些,不容易找到,外地遊客相對較少。1997年也就是去年,挪威首相和國家主席江同誌簽定了一個中、挪合作協議,其中有一個就是回民曆史街區的保護。由挪威出資500萬元,國家科委和西安市、省上給一定的配套資助和支持,共同啟動了回民曆史街區保護項目。榮獲2002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化覺巷125號院落就是這次中、挪合作保護、維修的成果。這是一座已經有200多年曆史的標準的小四合院,青磚黛瓦、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始建於唐玄宗天寶元年,距今已經有1200多年的曆史,後經宋、元、明、清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樓台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具有明清風格的巨大古建築群。其建築風格體現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有機統一,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國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進院落,占地13000平方米。經過政府和寺院前後30年的重修,不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還新增了不少與寺院風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築。據說回民街過去是商業繁華之街,商賈雲集,風光無兩,街上名店鱗次櫛比,名產馳譽全國。據說有108家糧行,有宰牛、宰鴨的數10位,無論是不是趕集,都熱鬧非凡。矮矮的民居屋頂,如蜘蛛網一樣的電線,四通八達縱橫交錯,卻又那麼觸手可及:觸到的是木板裏遺留的草根氣質,但那種人聲鼎沸的鼎盛場麵,早就無法企及。這條街的曆史也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原來國外的使節和來長安做生意的商家們聚居在這裏,不斷地繁衍生息,坊上人大都是這些古老移民的後裔。他們用自己的宗教形成了高度的凝聚力,在漢人占主流的社會中,頑強地堅持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生活圈子,他們的血液中還保留著精明商人和貴族的遺傳因子,一直到了今天。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這裏就曾經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迎來了回民的先民——來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節、學生。曆史記載,許多人沿著絲綢之路來到繁華熱鬧的長安城後,在這一區域經商、留學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今天,這裏成為6萬多回族穆斯林群眾的聚居區。作為伊斯蘭文化的傳承之地,這一區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門、明代西城門樓群、眾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廟、佛教西五台、喇嘛教廣仁寺等眾多文化遺跡。街區內眾多街道具有濃鬱的伊斯蘭風格,清真飲食城、民族購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區”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