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不分家”。任何一個單位都不應該是四分五裂、各自為政的拚貼,而應該是一個各負其責、通力合作的整體。
說起發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美國爆炸案,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通過這個事件來談團隊合作,卻並不見得是一個人人都曾關注過的事情。在講此事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道智力測試題:在一個罐頭瓶裏,放進6個乒乓球,每個球用細繩係著,要求在最短的時間裏,從瓶裏全部取出。幾個小組的人,各人都想在第一時間裏從瓶裏取出,結果在瓶口形成堵塞,誰也出不去!隻有一個小組成功做到了,他們采用的辦法是6個人形成一種配合,依次從瓶口取出來。這道測試題考的就是團隊有無相互協作的精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團隊精神。
那麼,這個故事與美國的“9·11”事件又有什麼關聯呢?這裏套用美國聯邦調查委員會的一個結論。該結論說:如果美國各情報機構當初願意互相共享信息,那麼是可以避免發生那場爆炸襲擊的;如果在該事件發生後,美國的指揮部門能形成通力合作,那麼傷亡的人數至少可以減半。但當時的情況卻是這樣的:各部門信息封鎖,各自為政,當恐怖襲擊的信號頻頻閃現時,這些機構並沒有快速高效地做出反應,所以,就在這種封閉、鬆弛、不合作的環境下,導致了“9·11”事件的發生。
從6個人互相配合,依次從一個瓶子裏取乒乓球,到龐大的美國情報部門紊亂無序,從表麵上看來沒有太多的關聯。但隻要你仔細地去分析一下,便不難看出,當恐怖襲擊的信息出現後,如果美國的各情報部門以及安全機構,能像取乒乓球的那6個人一樣,認真分析,形成配合,而不是各自為政,喪失反恐的良機,就不可能讓入境文件不完備的恐怖分子進入美國;也不可能讓已經列在政府恐怖主義者監視名單的兩名劫持者登上飛機;更不可能明明知道需要逃生,卻告訴世貿大樓裏的人說:“不要撤離。”所以說,正是美國各部門的信息堵塞,也正是各部門之間的不合作、不協調,導致了“9·11”事件的發生。這件事,雖然發生於意料之外,但其實也在必然之中。
從表麵上看,美國各聯邦機構是“各司其職”,盡到了自己的職責;但從全局上看,他們實質上是將“各司其職”當成了“各自為政”,終於釀成了悲劇的發生。
在任何一個單位,各司其職當然是應該而且必要的。有其職則有其責,所以必須進行工作分工,讓每個人每個部門都承擔起各自的職責。否則,就會破壞整個事業的發展。
如果一個中學德育老師不重視自己的工作,對學生的不良行為聽之任之,那麼一定會直接影響班級的教學。如果一個廚師總是不好好做飯,那麼縱使飯店的服務再好,也沒有顧客願意來到這裏就餐。如果一個導遊對遊客漠然視之,那麼可能會讓遊客覺得這個旅行團真差。如果一個電工不認真維修,那麼就會造成停電事故,影響整個小區甚至是整個城市的正常生活。如果一個實驗員少計了一個數據,那麼就會讓他所有同事的努力變得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