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正是滿布這個國家的地鐵標語。
在舊金山一個幹爽的冬日。有個女人開著紅色的本田,聖誕禮物堆滿了後座,車駛向了灣區大橋的收費亭。“我付我自己和後麵那6部車的錢。”她笑著說,拿出了7張交換票。
後麵6個駕駛員一一來到收費亭,拿錢繳費,都被告知:“前麵有個女士已經幫你付費了。祝你愉快!”
這是因為,這個開本田車的女人讀了在朋友冰箱上頭一張資料卡上的話:“實踐不經意的仁慈與不自覺的美德。”這個句子跳進她的腦海裏,於是她就把它抄下來照著做。
茱蒂·福爾曼在離她家100裏的倉庫牆上瞥到同樣的句子。在它駐留在她心裏好幾天之後,她決定開車回去把它抄下來。“我認為它太精彩了”,她解釋她為什麼非要把這句話寫在每一封信後端的原因——“它像來自上天的訊息”。
她的丈夫法蘭克也非常喜歡這個句子,他把它寫在教室的布告欄上給他7年級的學生看。其中一個學生是當地一位專欄作家的女兒,專欄作家馬上讓它出現在了報紙上。她承認她很喜歡這句話,雖然不知道它的出處和它的真意。
兩天後,專欄作家聽到了安·赫伯特的消息。赫伯特是個高大、金發的40歲女人,住在馬林——美國十大富庶之鄉之一,就是她傳出了這個訊息。那是一家意大利臘腸餐館,赫伯特把一張活頁紙上寫的這個句子記了下來,並在心裏琢磨了幾天。
“太棒了!”坐在她旁邊的人這樣說,並小心地把它記在自己的記事本上。
赫伯特說:“它的意思是,你想什麼都是畫蛇添足,不經意做它就是了。”
她自己有幾個空想:一是粉刷教室以突破學校槁木死灰的外觀;二是供應熱食到鎮裏窮人的餐桌上;三是把錢偷偷塞進一個有強烈自尊心的老太婆的錢包裏。赫伯特說:“仁慈比暴力更深入人心。”
現在這個句子傳播開來了,在汽車緩衝器的貼紙上、在牆上、在信紙和名片的末端。它傳播時,同時也帶動善良的出擊。
在波特蘭、俄勒岡,人們會把硬幣及時投入陌生人的停車計時器中。在佩特森、新澤西,一打人會帶著水桶、拖把和鬱金香的球莖到頹敗的公寓,從上到下把它打掃得煥然一新,身體虛弱的老主人隻能茫然地看著他們微笑。在芝加哥,一個青少年因受到鼓舞而清掃了門前道路上的雪。“就算沒人看見,感覺也不差。”他想。於是他又清掃了鄰居的門前路。
這是一種積極的自發狀態、積極的失控與甜蜜的騷動。波士頓的一名婦人在支票背後簽上“聖誕快樂”。在聖·路易士的一個男人,他的車子被一個年輕女子從後頭撞上了,隻對她擺擺手就讓她走,說:“隻是小摩擦,別擔心。”
不自覺的美好行為也散播開來:有一個男人沿路種植水仙花,一路驅散行人的疲勞。在西雅圖,有個男人自組一個衛生服務隊,在高大建築物中以超市推車收集垃圾。亞特蘭大,有個人拚命擦掉公園座椅上麵的汙垢。
他們說,如果你不讓自己高興點你就笑不出來——如果你沒感覺到一種震驚、一種愉快的衝擊,你也不會成為一個領受者。如果你是一個在交通高峰時段發現有人付了你的過橋費的人,誰知道這會不會鼓舞你以後為別人做點好事?在岔路上擺手讓別人先行?對一個疲倦的店員微笑?或做些更大、更偉大的?就像所有革命一樣,零星的善行剛開始很緩慢,起自一個單純的行動。你也一起加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