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表達的實質
一、什麼是口語
口語是口語表達學研究的起點。《辭源》認為口語就是言語,實際上“說話”是指口語的使用過程。《現代漢語詞典》給口語的定義是:“口語就是說話時使用的語言。”口語就是人們在口頭交際中、在現想現說的情況下,借助各種語氣和輔助手段而講出來的話。
葉聖陶先生在解釋“語文”一詞時說:“嘴裏說的話叫口頭語,寫到紙上的話叫書麵語。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麵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麵語言連在一起,就叫語文。”口語是相對於書麵語而言的,所以,又叫口頭語,它往往帶有某種方言的因素。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口語產生在先,書麵語是在有了文字之後,在口語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因此,口語是書麵語產生和發展的源泉;而當某種語言的文字產生以後,口語和書麵語就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轉化而共同存在、共同發展。但它們畢竟屬於不盡相同的兩種言語的功能體係。口語是運用有聲語言,通過口說耳聽進行交際的;書麵語是運用文字,通過手寫眼看來傳遞信息的。
並不是全部以口頭形式出現的講話都是口語,口語隻是其中的大部分。口頭形式的講話有以下幾種類型:
(1)日常會話(包括答問、對話);
(2)在動作或事件中作出反應的偶發的話;
(3)夾雜動作的話;
(4)毫無準備地說一段連貫的話;
(5)有提綱的即興發言;
(6)離不開稿子的講話;
(7)念稿子。
其中前五種可以看作是口語。它們的共同點是:談話內容紛繁豐富,交際雙方有聲有色,談話方式無拘無束,且大多采用常速或快速語流。後兩種,盡管在說話過程中要把一些書麵語成分改為口語,但由於按字麵上的語句念,人為性較大。所以,這兩種類型都不能算口語,而隻是書麵語言的口頭形式。
二、口語表達過程
口語表達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生理和心理活動過程,包括內部言語形成和語言傳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說話人由於個人的感情和思想的變化,產生了說話動機,形成了內部言語(無聲語言),即確定說話的意向、內容,通過選擇恰當的詞語、句子,並根據一定的語法規則和邏輯規則,將這些語句排列成正確的次序,迅速轉化為外部語言(有聲語言)。
這一過程雖然非常短暫,但卻可以分為以下三個互相連貫的階段。
1.內部言語階段
這是內部言語的生成和組織階段。人們在說話時,總是先想後說或邊想邊說。說話首先要產生說話的動機,即要具有說話的想法。引起說話的動機主要有三種:
一是要求。希望別人滿足自己的請求,人最早產生的語言要求從一些具體要求開始。這從初學說話的小孩那兒可以得出結論,如喝水、尿尿等等。
二是接觸。與周圍的事情進行接觸,從而引發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有時候與周圍的事物接觸後,一些比較興奮和激動的想法,欲一吐為快,產生了與對方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
三是陳述個人的思想、感情。由於這其中的某種原因構成了說話的動機和想法之後,才產生了說話的意念,即大致確定說話內容的輪廓,生成一些“語點”,也就是有了壓縮的信息點。由此形成了要表達的基本內容。例如“星期天”、“西湖”、“劃船”之類。這時,其具體的話語細節還比較模糊,隻是有了主題詞語及潛在的聯係,初步把這些壓縮的信息變為連續的、線性的意義體係。負責內部言語生成與組織的是大腦神經中樞。在此階段,說話人的心理因素起了主要的作用。
內部言語是有待擴展的言語表達的基礎。
2.擴展、編碼階段
這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語言的轉換階段。即對壓縮的言語信息按照語義初跡加以擴展,選擇恰當的語詞,根據一定的語法規則和邏輯規則,編碼為外部語言。例如把“星期天”、“西湖”、“劃船”這類主題詞語,編碼成一句話:“這個星期天,我們去西湖劃船,好嗎?”
要使言語編碼能夠順利進行,需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有一定的口語詞彙的儲備,這是言語編碼的符號材料。口語詞彙的儲備越多,說話就越能夠準確、流利、生動。
二是要掌握把語詞按正確次序組合的規則,即要懂得語法規範、邏輯規範,這是語言編碼的結構法則。隻有符合人們在長期語言實踐中習得的語法規範與邏輯規範,說話才能讓人聽懂,不至於顛三倒四、前後矛盾,讓人不知所雲。
這一複雜的編碼過程非常短暫,以至於說話時都很難覺察出來。這一階段,除說話人的心理因素以外,思維能力與語言能力起了主要作用。
3.語言傳送譯碼階段
這一階段是把編碼成的語句,通過發聲器官,變成外部語言,開始與對象進行思想與感情的交流。即說話人發出的一串串語流,把語義內容隨著語言形式進行傳遞,口語的聲波負載著語義內容,以空氣(或電路)為媒介,向聽話人傳送。在這個階段,大腦神經係統控製發音器官發出由不同的音高、音強、音長組成的語音波,表達一定的信息,傳達給他人可以理解的語言符號。在語言傳送過程中,如果中途有雜音幹擾,或說話人的音量過小,傳送不到聽話人那裏,或者聽話人誤解說話人所要傳達的信息,譯碼失誤都會影響交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