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百官奏折(1 / 2)

齊國襄州地界,這裏地處邊境,時常的戰亂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常受戰亂之苦。可是齊國官場黑暗,政治腐敗,貪官奸臣橫行朝綱。為此襄州刺史張宗憲,沒少上書朝綱,可是卻紛紛折回。無濟於事。

這一天,襄州的夜晚,長空孤月,格外安靜,清冷的夜風吹撫在靜謐的襄州上空,傾訴著荒蕪死寂之意。

然而襄州張府卻燈火通明,頗有一絲雜亂之聲。

張宗憲在此夜晚,設宴府中,邀請同門雲集,為的就是上書朝廷一事。來來往往參加宴會皆是襄州內的大小官員。

推杯換盞,酒過三巡之後,張宗憲舉杯高聲道:“如今朝廷貪官奸臣橫行,襄州邊界又戰事不止,百姓民不聊生,為此張某上書朝綱,可是卻無濟於事,朝廷不予理睬。身為襄州刺史,張某隻好請各位同僚一起上書,共寫這百官奏折,狠狠的參上一本。”

說罷,張宗憲伸手一揮,下人呈上一張大紙。張宗憲隨後提筆寫下自己的名字,駐筆過後,往下傳去。

這時一個官員歎息道:“如今朝綱敗壞,我襄州人民苦不堪言,可是在下為官甚微,心有餘而力不足!有此機會,下官定要好好奏上一折!”說罷,那個官員走了過去,提筆寫上自己的名字。

見狀,張宗憲拍手叫好道:“各位的心情。張某都能理解,唉,壯誌難酬,理想破滅,大家都懷才不遇,空有一番抱負,卻又無從以身報國。”

就在大廳百官齊寫奏折之時,屏風後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站在那裏,少年正是張宗憲的兒子,名為張繼,張繼麵相普通,卻也眉清目秀,雙眼明亮的看著大廳內,不知在思索什麼。隻見張繼服飾頗為簡樸,頭發被一青色的絲帶束發而起,倒垂在腦後。

良久之後,眾人百官提筆過後,皆一一離去,張宗憲看著百官奏折,坐在大廳的椅子上,頗有一絲擔憂。不知這百官奏折呈上去之後,朝廷的人會不會審理?若是再被折回,張宗憲就真的無計於施!又擔憂百官奏折惱怒了皇上,萬一連累家人,又該如何是好!

這時張繼走了出來,看著一臉擔憂的張宗憲。隨後輕聲問道:“父親,百官奏折,是你的心願,召集官員寫下的,其中包含了你畢生的心血,如今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待父親將奏折呈上去,想必會引起皇上的重視。”

張宗憲看到張繼走了過來。一改臉上的擔憂之意,和藹一笑。“繼兒,這些事情你就不要擔憂了,好好的讀書,完成先生交給你的作業,將來進京高中狀元,深得皇上信任,再一改朝綱的昏暗。”

張繼聞言,俯身苦澀道:“孩兒不才,高中狀元之事,孩兒從未敢想。”

“繼兒,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你先下去吧,已是深夜,趕緊去休息吧,大人的事情,還不用你來擔憂。”張宗憲隨後擺手道,看著手中的百官奏折,陷入了沉思。

張繼見狀,隻好退下,不敢多做打擾。

襄州張府,刺史張宗憲。為人正義凜然,是一個清廉的官員,在襄州深受百姓愛戴,而且張宗憲卻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才華橫溢,文韜武略都頗有涉足。最為重要的是張宗憲為官清廉,衣物服飾都很是簡樸,飲食枯茶淡飯。從不穿金戴銀,從不貪圖那榮華富貴。

張繼。張宗憲唯一的兒子,自幼熟讀四書五經,年紀尚小卻也才華橫溢,年僅十五便能成吟詩作賦。在其父親的教導和熏陶下,自幼明白國家社稷動蕩不安,朝廷官場昏暗,貪官奸臣橫行霸道。也為其父親擔憂不止。為人也剛正不阿,心境清明,一心為其父愁然。

踏步回到自己的房間。房間內布局很是簡單,一簡樸的張書桌,一把座椅。

破舊的書桌上一盞枯燈輕輕搖晃,散發出昏黃的光芒,映在旁邊的書卷上。清冷的夜風徐徐吹來,吹得枯燈搖曳,書卷簌簌翻起。沙沙的紙張聲作響,張繼隻好起身來到書桌前,抬手將書卷合上,把一個墨硯壓在了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