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智力素質概況(1)(1 / 3)

智商的含義

智商由五個基本要素構成,它們分別是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和記憶力,智商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改變世界的各種能力的總和。其中五個基本要素中,思維力是核心。

智商也稱為智力商數,是用數值來表示智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概念,智商IU=智力年齡/實際年齡×100,所謂智力年齡是指一個人在智力測試所能達到的水平,如一個5歲的孩子在做5歲組兒童智力測試中能及格,在做6歲組智力測試中也能及格,但做7歲組的智力測試不能及格,那麼這個孩子智力年齡為6歲,他的智商為6/5×100=120,一個孩子的智力年齡超過實際年齡越高,他的智商也越高。

智商的正常範圍是70~130,平均100,100±15即85~115屬於中等,115~130屬於上等,130以上是超常,70~85屬於中下,若一個孩子智商在70以下,不能輕易說他弱智,隻有當這個孩子注意智商的檢測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它隻能測孩子的智力當前的水平,不能測孩子智力的潛在能力,因為孩子的發育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在以後發展過程會有變化,而且隻能對孩子的智力做量的評估,不能做質的評估,因為智商僅是一個數值,不能反映兒童智力的差異,能表明一個人的學習成績更不能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有的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智力應分6種,即語言智力,音樂智力,邏輯數學智力,空間關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自我認知智力,目前我們所運用的智力測試不能把6種智力都測出來,所以僅在當前測試孩子智商差一些,不能說明將來的問題,有時在測試孩子過於緊張,影響測試結果,也不能說明孩子的真實情況,因為孩子的智商在60~70之間者,必須結合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行析評估,若其社會適應低於同齡兒童,智商在70分以下,才可考慮智力發育落後,應加強教育幫助,而對智商高的孩子也不能放鬆教育。

智力素質狀況

智力,對於人們來說是很熟悉的一個詞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或看到,有時我們能憑經驗來判斷一個人的智力高低。實際上人們把智力作為一個日常概念來使用,把智力高低當作聰敏、愚鈍的同義語。

在科學範疇,智力這一概念一般是指人的一種心理特性,包括觀察、記憶、思維、語言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平時是看不到的,隻有當這種心理特性表現在活動上時,才能顯露出來。

事實上智力是一種潛在的,偏重於認識方麵的能力,它是一種以腦的神經活動為基礎偏重於認識方麵的潛在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維力。

智力是一種潛藏的智慧能量。現代科學的很多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有的智慧潛能是無限的。就人腦的記憶儲存量來講,有人認為人腦的記憶儲存量達1012~1015比特,比目前儲存量為107比特的電子計算機高10萬~1億倍。有的專家認為,人腦的信息儲存量相當於5億冊書的信息。美國心理學家奧托則認為,一般人隻運用了其總體智慧的4%;也有人認為有卓越成就的一些科學家,他們所運用的智力,也不超過其全部智慧的30%。有的心理學家指出,如果人們迫使自己運用自己潛能的一半,人們就輕而易舉地學會40~50種語言,將一部蘇聯大百科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並順利地完成十所大學的課程。美國心理學家陸哥感歎道:“我們最大的悲劇不是恐怖的地震,連年的戰爭,甚至不是原子彈投向日本廣島,而是千千萬萬的人活著然後死去,卻從未意識到存在於他們自身的人類未被開發的巨大潛力。如此之多的現代人,其生活中心竟隻是生活的安全,食物的充足,以及電視和卡通片的感官刺激。我等芸芸眾生卻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人,或可以成為什麼人;如此之多的吾輩尚未經曆足月的心理和社會的誕生,卻已經衰老死亡。”

顯而易見,人的智力有著非常大的開發潛力,那麼對潛能的開發由什麼決定呢?許多人認為遺傳因素是開發智力的內因,其外因則取決於環境和教育。也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利用。所以,人類對自己智力的開發也將是一個挑戰性的戰爭。

通常來說,不同的人,智力的高低也是不同的。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有的人能思維敏捷而反應靈敏,而有的人卻遲鈍、呆滯呢?有這樣一個傳說,漢高祖劉邦曾經召集大臣議論自己能成大業的原因。有的人說那是陛下厚賞功臣的緣故;還有的說,那是陛下功德無量。劉邦聽了之後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響,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這也說明了人與人之間智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不隻是不同的人有著智力的差異,就是同一個人發展的不同時期,不同能力的發展水平也是不一樣的。它的表現是:有些能力發展成熟的早,有些能力則較遲。到了老年衰退程度也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