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極少數的一部分天才能夠為後來者打破和重建一個領域。在某個領域內成為成年創造者與成為行家裏手不同。但他們的不同在於個性,而不在於能力的高低。創造者永不滿足,這往往是幼年時在充滿了壓力的家庭生活中所培養出來的。他們不因循守舊,敢想敢幹,是想重塑事物和改變現狀的人。有時他們還有精神上的病症——抑鬱症、躁狂症、或躁狂和抑鬱症兼而有之。他們的情緒紊亂症是有創傷的童年和喪失親人這種環境造成的,還是父母的遺傳,尚不清楚,但人們讚同環境和遺傳因素都起重要作用。
成為天才的生理原因
許多人通常認為,天才完全是與生俱來的;而卡爾威特認為: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是決定於天賦多少,而是決定於出生後五六歲的教育。對孩子的教育必須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
AA當然,如果我們不能就天才生來與常人的差異及原因找到滿意的答案,以上解釋幾乎就毫無意義。心理學家們總愛批駁人民大眾的觀點,連他們關於天才的說法當然也不能幸免。不幸的是心理學專家們也有他們自己的一種神話,即天才完全是環境的產物。他們認為早年開始進行適當的強化訓練會造就出與神童、特才者以及成年創造者一樣高水準的天才。
日本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於1944年創立了鈴木音樂教學法。他認為,“隻要培養得法,每個兒童都具有學好音樂的天賦條件。音樂才能不是與生俱來的。”普通兒童經過鈴木法的訓練,獲得的嫻熟表演技能表明,所有兒童都具備相當的音樂能力。這種情況與普通日本兒童取得的優良學業成績如出一轍。後者向我們表明,所有兒童的學業能力可能都比我們預料的強。但是,鈴木法的教學效果並不能說明兒童先天的音樂才能之間毫無差別,也不能說明所有的兒童經過適當的訓練都能達到莫紮特那樣的水平。堅持認為所有成績的取得完全取決於後天的適當訓練勢必倒退到行為主義的老路上去。行為主義在20世紀上半葉曾一度盛行於心理學界,現在已是昨日黃花。不過,天才的環境決定論目前在熱衷於學習過程研究的實驗心理學家那裏正在打開市場。
芝加哥大學的本傑明·布盧姆教授調查研究了一批傑出運動員、演員、藝術家和科學家們的生平。結果發現,調查範圍內的每一個人都至少需要經過10年無比艱辛的努力才能獲得國際上的承認。他發現,他的研究對象幾乎無一例外地得益於積極有助的環境才獲得嫻熟的技能。他們必須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先是由充滿溫情和愛心的教師,然後是要求高、管束嚴的專業教師。這項研究常被用來作為這樣一種看法的有力證明,即成人中的英才傑士最初是地地道道的普通兒童,隻是因為有父母和教師全身心地投入,才促使他們從事長期而艱苦的訓練的。
但是,透過對這些人才青少年時期的描述不難發現,很小的時候,在參加大量訓練(如果他們確曾參加過的話)之前,他們就表現不凡。音樂家回憶說,他們年少時的確對鋼琴掌握快捷,因而父母和老師才確認他們有特殊的才能。雕塑家回憶說,他們年少時耽於繪畫,並且通常采用寫實主義筆法,他們還特別喜歡用自己的雙手修修釘釘。數學家回憶說,他們童年時就對齒輪、閥門、量具和刻度盤之類特別著迷。他們常被周圍的人譽為“聰穎過人”的兒童。許多被調查者都承認在自己所選擇的領域掌握東西快,而上學時學其他方麵的東西則沒有那麼快。《尋找博比·費希爾,一個國際象棋神童的真實故事》這本書就描述了這種情況。此書後來被搬上了銀幕。書中的神童喬希·魏茨金看過幾次下棋後,與人初試身手就創立了一種複雜的戰術。他同時用好幾枚棋子聯合出擊。這一招術從未有人教過他。當然,他後來又經過長期的訓練,但起步就出手不凡。這樣的事例說明艱苦訓練對於獲得嫻熟的技能是必要的,但不足以構成天才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