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如何使自己更加成熟(7)(1 / 2)

知識的存在隻能有一個具體的理由——促進心靈的成長。而心靈如要成長,應該像身體一樣,是善加運用的結果。

路易斯·曼福德曾經就我們的教育,提出我們應該努力達到的一些目標。

“所有實際活動的目的最終是文化,”他寫道,“成熟的心靈,完善的人格,逐步獲得的通達和成就感,個人的社會人格的所有較高的能力相組合,獲取廣泛的知識的興趣和感情上的愉悅……這就是自我改善的各個階段應該達到的終極目標。”

一天,有位女士找到我希望獲得幫助。她沮喪得像剛剛挨過揍的狗,因為她逐漸失去了她丈夫對她的愛。她丈夫為人興趣廣泛、文化品位高,是成功的經理,她知道自已越來越配不上他了。

她哀歎自己沒上過大學。孩子生了一個又一個,她根本沒有時間欣賞音樂,獲取藝術和文學方麵的知識——而這些又正是她丈夫最為癡迷的。

“他厭倦我,這公平嗎?”她問道,“就因為與他和他那些知識分子朋友沒有共同語言?”

我問她:她的孩子都結婚了,她是怎麼安排自己的空閑時間的。她說她除了打橋牌之外,每周還去看兩場電影,偶爾讀一些書,以言情小說為主。

顯然,這個女人並沒有真正努力改善自己的處境。她並不是沒有機會,她是缺乏一種精神和動力。她寧可把時間花在橋牌和電影上,也不去擴展她的興趣,難怪她跟不上她的丈夫。

不設法發展自己的人,會被世界遺忘。他們隻會抱怨太遲,太“老”。他們將老年當做生命的終點來接受,卻不明白,對於一個渴望獲取知識的人,生命是一次沒有終點的精神的旅程。

從前的大學數量少,距離遠,學費又昂貴,是專為少數人開設的,有的大學甚至連書籍也不易買到,夜校這個詞是從前的人想破腦袋也想不到的概念。而現在,誰想受教育都能如願以償,做祖母的拿到大學學位的事也不再稀奇。

得州一位律師的妻子,同時也是五個兒子的母親,在兒子們受過大學教育和技術培訓,成為專業和生意上的負責人之後,這個50多歲、做了祖母的女士入讀得州大學,並在四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現在,她70多歲,已成為寡婦,但可別把你的同情心濫用在她身上!她機敏、可愛,整日為小區工作忙個不停,她多的是朋友和仰慕者,每一個與她接觸過的人都說她會對人產生激勵和啟發。她的兒孫們都非常敬愛她,都很珍借她與他們在一起的每一次機會,雖然這種機會少之又少。她為自己培養出成熟的心靈,如今她享受的是豐碩的成果。

喬治·蓋洛普是美國輿論調查機構的創始人和羅德獎金新澤西委員會的主席。他曾說過:“有很多人取得文憑以後就不再學習了。其實學習應該是個從生到死一直不能停頓的過程。”

大學隻是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研究的時間和場所,還有許多有待我們自己解決的問題。所以,不管學校教育有多完善,要想豐富心靈以防止晚年孤寂無聊,就要首先了解“活到老,學到老”的意義。

還有呢?那些沒上過大學或夜校卻渴望完善自我的人又該怎麼辦呢?

沒錯——他們可以自修。英國工黨的傑出領袖赫伯特·莫瑞生說起“我得到的最好的忠告”,是他15歲在倫敦為一家雜貨店工作時的事。一個街頭的骨相師為他摸過骨後,問他都看些什麼書。“大部分是寫恐怖的謀殺案的書和短篇故事。”莫瑞生回答。他說的就是書報攤上一個硬幣一本的恐怖故事。

“看無聊的書倒是比什麼都不看要好,”骨相師說,“但是你有這麼聰明的頭腦,應該看些曆史、傳記方麵的書。隨自己的喜好去看,但要養成一個嚴肅的閱讀習慣。”

骨相師的話成為莫瑞生人生的轉折點。他從此明白即使隻有小學文化,也能通過閱讀來完善自己。莫瑞生開始頻繁地往圖書館跑,結果,終於有一天,他進入英國下議院。“過去我曾每天浪費幾個小時聽廣播、看電視,”他說,“但是從沒有哪個節目的價值能與一本好書相提並論。”

根據美國輿論調查機構的調查顯示,美國的讀書人數與其他英語國家相比正在逐漸減少,大多數美國人去年整整一年還沒有讀完一本書。在接受調查的人中,有60%的人說除了《聖經》之外,他們去年沒讀過一本書,甚至在大學畢業生中有1/4的人也是這樣回答的。

我們竟然已經使心靈荒廢到如此地步!盡管浩瀚的知識海洋任每個人遨遊,圖書館的大門永遠為每個人開放,但是,我們卻能忍受心靈的饑餓。物質上,我們過著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生活,在知識上,我們卻墜入無比貧乏的空洞中。

能使我們個人取得成就的知識和智能都在書本裏,我們渴望學習和知道的,都能在圖書館、書店或朋友的書架上找到。書籍能讓我們與世界上最偉大的心靈溝通,能讓我們穿越時問,跨越空問,遨遊於心靈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裏。

新澤西州布魯菲爾的初中教師兼閱讀專家弗蘭克·G.詹寧斯曾說過:“文學經驗是對人類生活最具深遠影響的能夠塑造心靈的大事件。它能通過聚會、說書人使文化得以繁衍生息;它能讓我們在幾千年後仍有機會得到柏拉圖和耶穌的教導;它能將心靈和時間緊密結合起來,讓我們有能力管理和控製宇宙;它既能像‘善’這個概念一樣抽象,卻又能像門閂一樣精確實用;它是人類通往高尚優雅境界的黃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