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火的藝術(2 / 2)

“可以了,入爐吧!”

火爐頂端的烤箱被打開,一團熱浪鋪麵而來。

此時監製衝場外高呼道小書生入爐。

這邊剛將全部十二隻小豬全部“趕入烤箱”,屋外傳來對方入爐的聲音。

封爐後,小書生協作寶玉保證烤箱內的溫度。

前期的製作固然關鍵,真正決定作品口感的訣竅此時才剛剛開始。

最初的第一個階段相對短暫,每隻小豬的體型都比較小巧,小書生采用高溫速成法結束第一階段的烤製。

進入第二階段之後溫度要繼續上升,使麵包形成硬的麵包殼,並使麵包定型。

此時二人雙手並用,不停往爐內添煤,每一次都是小半鏟子,多小豬表麵則會產生開裂,會影響視覺效果。

這第二階段時常與第一階段相同,很快便會結束。

麵包皮(殼)的形成同時,熱量往內部傳導,內層溫度也在上升,短時間內表皮下的溫度接近100℃,形成外高內低的溫度梯度分布。這樣熱量的傳遞方向(推動力)是由外向內的。

而麵包中水份的分布剛好相反,是外低內高的水份梯度分布。這樣水份是由內向外補充,並在表皮下形成蒸發層(因溫度接近100℃)。

但由於烘烤進行中,內部溫度會不斷上升,當達到澱粉的糊化溫度時(高於50℃),水份會被澱粉結合,這樣內部向外補充的水份會越來越少,蒸發層水份會減少,溫度會超過100℃,然後麵包外皮幹燥成一層無水的麵包殼(產品吸潮回軟後稱為麵包皮)。

寶玉知道決定作品好奈的就這第三階段,他不時用頭發測這爐壁上的溫度,用以判斷爐內的溫度。

烘烤仍在繼續,火的藝術仍在廚房內上演著,小書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爐子。

熱量不斷向內傳遞。由於麵包皮的阻擋作用,以及內部澱糊化,往外擴散的水份有限,但溫度會不斷升高,最終接近100℃,這樣蛋白質也會變性。澱粉糊化和蛋白質變性後,麵包殼下麵部分形成麵包囊,這部分實際上也熟化了。

麵包幾何中心部分在烘烤過程中得到的熱量最少,升溫速度最慢。由於中心溫度與麵包皮溫度相差太大,處在中間位置的麵包囊部位的水份既向外擴散,也向內部分滲透冷凝。當麵包囊形成時,麵包中心水份比以前高出2%,溫度最終一般會上升到90—98℃。並形成麵包囊心。

爐內發生的這些林林總總的變化,在小書生的腦海裏一遍遍放映著。

突然外麵傳來一聲“出爐”!

小書生不禁自言自語道:

“不會吧!這麼快……”

就是這麼快,對方率先將作品呈在和大人麵前,而小書生這邊最後的收爐階段還未結束。

擔任最終的成敗不會因為誰先出作品而決定,還是要看作品本身來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