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見好就收,留有餘地(1 / 2)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小肚雞腸。這些人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響,得理也讓三分,顯得綽約柔順,君子風度。則具有一種天然的向心力,活得自然瀟灑。

人們常說,做事要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絕了。這句話很有道理,而且也是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在通常情況下,留有餘地,就是為了防止做的事出現偏差後有回旋的空間,盡量挽回損失。因此,做事時見好就收,留有餘地是一種智慧。

一頭大象,在森林裏漫步,無意中,踏壞了老鼠的家。大象很慚愧地向老鼠道歉,可是,老鼠卻對此耿耿於懷,不肯原諒大象。

一天,老鼠看見大象躺在地上睡覺,心想到:機會來了,我要報複大象,至少,這個龐然大物,我可以咬它一口。

但是,大象的皮特別厚,老鼠根本咬不動。這時,老鼠圍著大象轉了幾圈,發現大象的鼻子是個進攻點。

老鼠鑽進大象的鼻子裏,使勁地咬了一口大象的鼻腔粘膜。

大象感覺鼻子裏一陣刺激,它猛烈地打了一個噴嚏,將老鼠射出好遠,老鼠被摔個半死。

半天,老鼠才從地上爬起來,它感覺渾身都很疼痛。終於悟出了一個道理:得饒人處且饒人!

如果老鼠不為一點小事而懷恨在心,尋機報複大象,自己也不會被摔得渾身疼痛。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天,狼發現山腳下有個洞,各種動物由此通過。狼非常高興,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獲各種獵物。於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單等動物們來送死。第一天,來了一隻羊,狼追上前去,羊找到一個可以逃生的小偏洞倉皇逃竄。狼氣急敗壞地堵上這個小洞。第二天,來了一隻兔子,狼奮力追捕,結果,兔子從洞側麵的更小一點的洞裏逃生。於是,狼把類似大小的洞全堵上。狼心想,這下萬無一失,小動物也都跑不了。第三天,來了一隻老虎,狼在山洞裏跑來跑去,由於沒有出口,無法逃脫,最終,這隻狼被老虎吃掉。

從這個寓言小故事中,我們更容易深刻地認識到凡事留有餘地的重要性。

在做任何事的時候一定要留下空間,能進能退,不把事情做絕,做得沒有人情味。做事留有餘地是一個人的品行反映,一個品行不正的人做事總會出現貪心不足蛇吞象的結局;做事留有餘地反映著一個人的心胸與眼界,沒有寬敞心懷、高遠眼界的人怕往往因小利而迷戀最終因小失大;做事留有餘地也是一門處世的藝術,要善於給別人一個台階下,看透不說透,得饒人處且饒人。

宋代的呂蒙正胸懷寬廣、氣量宏大,有大將風度。每當遇到與人意見相左時,他必定以委曲婉轉的比喻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皇帝對他很是信任。

當呂蒙正初次進入朝廷的時候,有一個官員指著他說:“這個人也能當參政嗎?”

呂蒙正假裝沒聽見,付之一笑。

他的同伴為此憤憤不平,要質問那個官員叫什麼名字。呂蒙正馬上製止他們說:“一旦知道了他的名字,就一輩子也忘不了,不如不知道的好。”

當時在朝的官員也佩服他的豁達大度。後來那個官員親自到他家裏去致歉,並結為好友,相互扶持。

呂蒙正這樣做是對的,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給別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人海茫茫也會狹路相逢,你今天得理不饒人,又怎麼知道他日會不會與那人相遇呢?這個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小。今天,你不給別人留後路,那麼,以後你再遇到別人或是需要別人幫忙時,別人會理你嗎?所以,為人處事,都要把握一個度,給別人一個台階下,就可化解尷尬。

在待人處事中,萬不可把事情做絕,要時時處處為自己留下可回旋的餘地,就像行車走馬一樣,你一下子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方,調頭就不容易了。俗話說:“過頭飯不吃,過頭話不說”,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