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FBI從不外傳的犯罪心理學:通過分析犯罪心理揭示對方內心的秘密(1)(1 / 3)

FBI認為,導致犯罪的因素有來自於社會環境的外部因素,也有來自於犯罪主體本身的內部因素。長久以來,FBI置身於對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犯罪主體自身的內部因素是導致犯罪發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FBI將透視犯罪主體的心理作為他們在辦案過程中必須掌握的一個本領。在這一章中,FBI把這個作為主要內容,從犯罪心理學角度出發,對犯罪主體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重點向我們介紹他們是怎樣通過分析犯罪心理來揭開對方內心的秘密的。

第一節個體犯罪心理的形成與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FBI指出,與個體犯罪心理形成有關的社會環境因素,是指社會生活中足以影響個體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種因素的總稱。這些社會環境因素就好像是促成個體犯罪心理的一針興奮劑,是形成個體犯罪心理的一個大前提。

一名致力於犯罪心理學的FBI人員解釋道,與個體犯罪心理形成有關的社會環境因素一般來說包括宏觀社會環境和微觀社會環境兩個方麵。其中,宏觀社會環境指社會生活中足以影響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種因素的總稱。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政治環境因素。包括政治製度、階級矛盾、階級鬥爭以及戰爭等。這些因素在犯罪分子的階級意識的作用下,容易形成政治性犯罪心理。這種因素決定著犯罪分子反社會的階級本質。

2.經濟環境因素。包括經濟製度、經濟政策、經濟發展狀況和物質生產情況等。這些因素與犯罪分子經濟犯罪心理的產生有關。

3.文化環境因素。習俗、風尚、道德、文藝、大眾傳播等方麵存在的不良因素,對犯罪心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社會風氣不正,可以滋生多種犯罪心理。宣揚暴力的讀物、視聽材料等,最容易刺激人們萌生盜竊或搶劫的犯罪心理。

4.精神環境因素。又稱觀念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信念、世界觀、價值觀等意識形態方麵的不良因素。這些因素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密切關係。在錯誤的人生觀支配下,可能產生政治性犯罪心理,而在“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價值觀的驅使下,可能形成經濟犯罪心理。

5.法治環境因素。指刑事立法、司法和法製宣傳教育情況以及社會治安狀況等因素。刑罰如果過重,對某些犯罪分子來說,不僅不能矯正他的犯罪心理,反而促使他對刑事法律和政策以及司法機關產生敵對情緒。而刑罰如果過輕則不可能發揮刑罰的威懾作用,使不法之徒更加無所畏懼。

FBI認為,宏觀社會環境是犯罪心理形成的一個大環境,它不僅影響著犯罪心理的性質和類型,還對全社會犯罪率的高低有很大的影響。FBI還指出,對個體犯罪心理的產生而言,微觀社會環境比宏觀社會環境更為直接。

FBI的一名研究人員解釋道,微觀社會環境是指個體直接生活於其中的小社會環境。它主要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居住環境、工作環境等。

1.家庭環境

FBI指出,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教育方式不當,對子女的成長往往產生不利的影響。不良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現為極度溺愛、簡單粗暴和對子女的放任自流。而家庭的不幸往往也會對家庭成員特別是少年、兒童產生十分消極的影響。需要指出,因夫妻感情破裂而離婚造成的雙親不全,比因自然死亡而造成的雙親不全,對子女的消極影響更大。因為孩子所麵臨的不僅是有缺陷的家庭,還可能麵臨著相互矛盾的教育,和被父母一方拋棄的感受,因而其心理創傷往往更為嚴重。另外,消極的家庭榜樣和不正常的家庭氛圍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啟蒙老師,父母的思想、觀念、態度和行為,都對子女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2.學校環境

FBI發現,學校教育中的不良現象也是影響犯罪分子犯罪心理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學校片麵追求升學率,隻重視與高考相關的學科和內容,而忽視培養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律意識和健康完整的心理結構,使一些學生道德觀念淡漠,法律意識薄弱,缺乏鮮明的是非觀念。其次,從學校教育方式來說,學校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簡單化和功利化。一些學校“教書步育人”,有的學校老師對犯錯的學生以罰站、攆出教室、交給家長的方式來處理,這嚴重挫傷了被罰學生的自尊心,強化了他們的逆反心理,其中有的因此逃學,遊蕩於社會,結交壞人而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另外,一些學校中,還存在著管理不善、校風不良的現象,如有的學校隻管上課,不管其他表現,隻管校內不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