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容貌觀人術
人無論身在何處,容貌總是隨身而行,與人接觸、交往,給人最初的印象還是容貌。所以容貌可以說是人隨身攜帶,但又不能給任何人的最大的一張名片。
容貌實際上是兩個概念,一個是“容”,一方麵指手足、腰背、乳臍等,一方麵指人在坐、臥、行、走等方麵顯出來的舉止、情態、以及言語談吐、喜怒哀樂等。細分一下,容有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指身體的靜態表現(如前所述),二指身體的動態表現,即舉手投足。通過容的靜態,可以發現人的外在美,可悅人一時之樂,因此會對某人有著美好的印象;通過容的動態,可以發現人的品質和能力。雖然這玩意兒隻看得見摸不著,是“有形無質”的東西,但卻是鑒別人才的主要依據,雖不易知但可悅人一世之樂。正如你發現了一個美貌絕倫的姑娘,會讓你心馳神往,當你用盡心機,終於有機會接近她時,她卻同別人吵架,如同潑婦罵街般的不堪入耳。那麼,你還繼續與她交往麼?“容”的基礎就是身體。
“貌”是指頭麵上的形象狀貌,如口、眼、耳、鼻等等的動態與靜態顯出的個性特征,從廣泛的意義上講,“貌”不僅是指臉部,而是整個頭部,包括印堂、下巴等。“貌”本應屬容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人的精、氣、神主要體現在麵部,因此把“貌”單列出來,與“容”相提並論。貌也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構成貌的口、眼、耳、舌、鼻、眉等具體的人體器官,它是貌的物質部分,即基礎;二是這些器官表現出來的情態,是髒的精神表現,也屬有形無質的虛象。這種動態的貌就是情態。由於情態在考察人物內心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後麵有專門的論述。古人說麵部是“列百部之靈居,通五府之神路,推三才之成象,容一身之得失”,所以人心裏的真實想法會從麵部表情中流露出來,隱藏得再深的秘密,也能夠發現,隻要識人者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強烈的探索精神。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創立了原子論,被後人譽為唯物論的鼻祖,有一則關於他的識人佳話。某一天,德謨克利特在街上偶然遇見一位熟識的姑娘,於是,德謨克利特便和她打了招呼:“姑娘,你好!”第二天,德謨克利特再一次碰到與頭一天同樣打扮的那位姑娘時,卻這樣打了個招呼:“這……,這……,太太,你好!”一夜之間,姑娘變成了太太,這種變化竟然被德謨克利特一語道破。那麼,德謨克利特是如何看穿那位姑娘“一夜之間”的事情的呢?這是他仔細觀察那位姑娘的臉色,眼睛的活動情況,麵部表現及走路的姿態等一係列舉止的結果。他之所以這般火眼金晴,就是因為他具有強烈的探索精神和敏銳的觀察力,而且有豐富的人生經曆。據說,德謨克利特有時正吃著鮮美可口的瓜果,會突然從房間裏跳出來,跑到地裏麵去搞清楚瓜果為什麼這麼好吃。
把人的外部形象分為“容”和“貌”兩部分,是為了有利於理清鑒別人物這種特殊活動行為的脈落和層次,更好地研究人才。在實際操作中,主要的根據還是來自經驗、閱曆,當然也有靈感、直覺等神秘的感覺因素。有時認為某人好或壞卻說不出所以然,但事後證明這種憑空的判斷居然十分準確,這就是直覺的作用。當然,要是平時多注意在觀察人方麵積累的話,無論是從邏輯上推論還是直覺的判斷,肯定準確性會提高許多。將人的外形特征分為容與貌兩方麵,其目的也是使考察人物的活動更嚴謹,更有層次,既能克服泛泛而論的缺陷,也不致流於宿命論。
容貌的美醜是天然生成,但考察人不以美醜為標準。漂亮的麵孔固然讓人賞心悅目,但用人之道在於才,而非貌(除禮儀、迎賓之外)。才貌雙全,當然最好;二者不可兼得,舍貌而取才也。“自古紅顏多薄命”是因為人為的占有與劫掠欲望,生在今天的紅顏美人,如不自救自助自強,依然會是薄命的悲劇。
人的各個部位,各個感官是與五髒相關聯的,如腎開竅於耳,肝開竅於目等,這是醫生能夠從眼中看到肝髒病變的理論根據。而五髒又與五行相聯係,如肝屬木、心屬火等。五行呢,又與四季有聯係,如秋屬金、冬屬火等。通過這樣幾次轉換,說明了耳目鼻舌、五腑六腑這些人體器官是與四時八節互相感應的,也說明了與西方追求“神人合一”不同的中國古代聖人,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他們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這與現代人重視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初衷是一樣的。具體到人的容貌上,也要遵循“和諧是美”的原則,要求身體的各部位配合有情,包括三停均勻、大小不虧,胸腹手是與耳目口鼻相顧相稱。生有如此之相當然不凡,這樣才符合自然之理。人雖是萬物靈長,但其自然本性和動物屬性始終不會消失。比如春天是動物的發情期,而人在春天也容易意亂情迷,亂性、偷情、性犯罪在春天的比例最高,所以“和諧”這自然法則同樣適用於人。
考察人的容貌,總的原則是:相顧相稱,則福生。不以美醜長短為標準,更不能以貌取人。
2.“神”存於內心
精神貫穿在一個人生命的始終,是生命力的表征。生命力強旺,精、氣、神、血就充足豐沛,脈相沉穩有力。如果血枯氣散,精神恍惚,就是生命力衰竭或受損之象。“大傷元氣”就是精、氣、神、血受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