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型的特征一般是冷淡、冷靜,然而性格複雜且無法適當地表明立場。因為這種人有相互矛盾的分裂質。比如對於幻想興致勃勃,保持快樂的一麵,不喜歡被人探出隱私,且心事仿佛用冷酷的麵罩覆蓋著。
對於這類人,有人會不喜歡而視之為平凡的朋友交往,有人感覺到這類人是不易接近的貴族,具有羅曼蒂克的氣氛。
這類人對無關緊要的事固執己見、怪癖、不變通、倔強,並且表情呆板,在沒下決心之前用行動來決定,這就是纖瘦人的缺點。這種人因為有纖細神經的關係,其優點是對文學、美術、手藝術等興致盎然,且對流行有敏銳的感覺。縱使拿出自己的財產,也要盡力為大眾服務。社交上,有非常優雅的手腕。
以上幾種關於體型窺探內心的途徑。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不是一試就靈的法寶,它因人而異,學會正確地使用它,在觀察人物時才不至於陷入誤區,害人而誤己。
8.透視內心深處的光束目光
目光如炬的穿透力,洞燭先機的觀察力,見微知著的感受力,舉一反三的想象力,這些是3秒鍾勘破人心的內在活動的關鍵。
第一印象對人際交往固然有很大的作用,現代人對它的關注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但要想具有3秒鍾識透他人的能力,就要加強對內心的動機影響到表麵所呈現的特征進觀察,並加以細心的揣摩。
看準對方心理的藝術,是心理學研究目標之一。但是,這種藝術不能隻靠理論來解決——因為人不是傀儡,不會按照他人所預定的計劃去行動,必須配合實際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來進行。
通過察顏觀色來揣摩對方的行為,你可以仔細觀察對方的舉止言談,捕捉其內心活動的蛛絲馬跡;也可以揣摩對方的狀態神情,探索引發這類行為的心理因素。
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明朝大將洪承疇在鬆山戰敗被俘。皇太極極力勸其投降,但洪承疇誓死不降,罵不絕口,表示隻求速死。皇太極無可奈何,隻得煩勞範文程前往勸降。
範文程是清王朝的開國元勳,著名的謀略家,宋朝名臣範仲淹的後代,祖輩移居沈陽。他原是明朝落第秀才,滿腹經綸,有智謀,有遠見。努爾哈赤興起後,範文程在撫順謁見他,對策論學,縱橫古今,受到努爾哈赤的重視。
範文程去看望洪承疇,且不提起勸降之事,隻是天南海北、說古道今地隨便閑談,從中觀顏察色。說話中,梁上積塵落在洪承疇衣襟上,洪承疇這個決意將死之人,卻幾次輕輕將落塵拂去。這個下意識的動作,他人不會留意,卻逃不脫明察秋毫的範文程的目光。他由此判定洪承疇必可說降。他向皇太極滿有把握地報告說:“我看洪承疇是不會死的。他連自己的衣服都那麼愛惜,更何況自己的性命呢!”
皇太極聞聽此言大喜,洪承疇一鬆動,對他統一中原是十分有利的,果然事情不出範文程的意料之外,經過孝莊皇後美人計和巧妙耐心的勸降活動,一向自視為明朝最後一位忠臣的洪承疇,最終還是俯首就範了。範文程由表及裏,觀察入微的識人之術,通過細致觀察外部特征,推測其心裏活動,達到神奇絕妙的地步。
在這個故事裏,通過範文程神奇的由表及裏的洞察,瞬間透視了對方的心理。
中國古代的軍事家非常強調透視對方的心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這個道理。
與孫子齊名的古代軍事家吳起曾這樣說過:“凡是戰爭開始,首先必須了解對方將領的個性,然後才研究他的才能。”換句話說,麵臨戰爭的時候,應先調查敵將,然後才觀察他的能力,依對方的狀況來運用適當的手段,這樣就能穩操勝算了。下麵我們舉出吳起所提出的幾項戰爭策略供各位參考:
如果敵將是一個沒有主意,並且隨便聽信別人的人,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引誘他,使他暴露意圖。
貪婪而不知恥的人,可以用財寶收買他。
單調而不重視變化的人,我們可用策略來使他疲於奔命。
敵將如果奢侈浮華,不顧部下的貧困,我們可以利用他的部下,使他們內部分化。
敵將如果是猶豫不定,毫無主見並使部下無所依靠的人,可用恐嚇的手段使他們驚逃。
戰爭在表麵看來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勝”與“敗”誰也預料不到。但是,如果能透視對方,並運用適當的策略,就能勝算在握。同樣的道理,把它運用到人與人的關係中,效果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