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攜手打天下——與朋友雙贏的藝術(5)(1 / 3)

這就是朋友,以誠相待,一諾千金。當朋友真誠的與我們交往、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時,要以同樣的真誠,甚至更多真誠的言行去回報朋友。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樣才會換得根深葉茂的友情長青樹。

3.寬容待友君子風

朋友間能和睦相處靠的是相互的理解和寬容。對方讓一分,自己讓十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如果對方給予了,而自己不願付出,也是不能結成好朋友的。要想獲得交際的成功,需積極主動,把寬容之心獻給朋友,寬容是一種博大的胸懷,是人類的最高美德之一。對朋友寬容是指對朋友的人生觀、價值觀、信仰觀及思想認識、言論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呻吟語》中說:“目不容一塵,齒不空一齊,非我固有也。如何靈台內許多荊棒卻自容得?”《菜根譚》裏有句話:“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這話說得很有道理,對朋友也是這樣,既允許朋友的個性差異,也要以寬容為懷,原諒別人,退一步天地寬。

人是複雜的,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渴望別人理解自己,不理解他人的人,是難以找到誌同道合的朋友的,不被他人理解的人,則難以掙脫孤獨和苦悶的陰影。不善理解,就會多疑。《紅樓夢》裏的林黛玉是一個多疑的人,她時時都在注視著周圍的人對她的態度,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她長久的猜疑,連她自己都承認:“我最是個多心的人。”

理解——溝通——人和人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管仲和鮑叔牙的相交,曆史上稱為“管鮑之交”、“管鮑遺風”。這裏麵揭示了交友的許多真諦,但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互相的理解:做生意賺了錢,多給家貧的管仲一些,這是理解,而沒見利忘義;當兵打仗時,在最危險的時候,鮑叔牙用身體掩護管仲,這是舍己救人的思想;因為管仲而辭官還鄉,這更是出於理解,是更高層次的境界。他倆的友誼穩固長久,理解使然。

對友寬容還表現在得饒人處且饒人,即寬以待人,同時,要時時檢點自己,也就是嚴以律己。

嚴以律己能興國。唐太宗李世民,是封建王朝裏最為開明的君主之一,他為人處事以善良慎重為準則,他在哀悼魏征時說:“用銅作鏡,可整衣冠;用古作鏡,可知興替;用人做鏡,可明得失。”在貞觀十三年說:“外絕遊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正是他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才得到百姓的敬仰和國家的昌盛。

嚴以律己,可使朋友從中感受到你的誠實,你的忠誠,也感受到你的為人。所以,很容易與朋友友好相處。

“萬金易求,良心難得!”人心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物質的誘惑,偏見的誤導,惡人的撥弄,往往使人良心失落,失落了良心,怎能與朋友相處?對待朋友需要的是良心,對朋友要“寬”。怎樣才能算是寬以待人呢?

(1)不能以自己為標準來要求朋友。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人在性格、愛好、職業、習慣等諸方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事物、問題的認識與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不能要求朋友與自己一樣,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和經驗來衡量朋友的所作所為,要承認朋友與自己的差別,並能容忍這種差別。不要企圖去改變別人,這樣做是徒勞的。

(2)不可吹毛求疵。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宋代文士袁采說過:“聖賢猶不能無過,況人非聖賢,安得每事盡善?”朋友與朋友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或大或小的失誤,這時不要動不動就橫加指責,大聲嗬斥,甚至恨不得將他置於走投無路的境地,而是做到“樂道人之善”,多看到朋友的長處。《論語·陽貨》中有“寬則得眾”的思想。《論語·微子》中周公曾對魯公說:“無求備於一人!”

(3)不要怨恨朋友。若朋友未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麼過錯或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懷恨在心。因為怨恨不僅會加深朋友間的誤會,影響友情,而且會擾亂正常的思維,引起急躁情緒。凡事要站在朋友的角度想想,這樣或許能夠理解朋友的所作所為。

以上幾點如果我們都能做到且做好,朋友就多多益善了。寬容待友更是用作我們每個人贏取朋友的一重要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