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禮儀處處伴人生(1 / 1)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會看到鬢發斑白的父親諄諄囑咐遠行的兒女要“見人就施禮,少走20裏”的場麵,聽到仁慈滿臉的老奶奶向正在成長的孫子傳授“禮多人不怪”的做人道理;開書櫃,在諸多的文字書籍裏,如“禮尚往來”“禮讓三先”“禮下與人”等的詞語更是俯拾皆是,就連來自西方基督教信仰者入教的儀式“洗禮”,這句舶來語似乎也成了民眾的口頭禪。可以說,禮無處不在,禮儀無時不有。什麼是禮?何謂禮儀?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禮”是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人們共同遵守的儀式,在英文中的含義則為“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從東方到西方,從民間到官方,禮遍布人類活動的各個角落,滲透於人們衣、食、住、行與迎來送往的全過程中。

應該說,禮是一種文化形式,是人們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它用尊重、友善和文明溝通著人際間的隔膜和冷淡,凝聚著國家、民族的親和力,促進了國際間的和睦共處與友好往來。

追尋中華民族的曆史,從原始社會的對天祭祀開始,便有了禮儀的端倪。經曆了漫長的新石器時期,到夏、商、周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我國已經有了第一部較係統記載禮儀的專著《周禮》,經過春秋孔子的整理,編輯了囊括早先各國的各種禮節儀式的《儀禮》,發展到漢代已成規模完善的《禮記》,並被列為儒生必讀的經典範本“四書五經”中的《禮經》,規模恢宏,體例完善,堪稱世界罕見。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多民族共融,之所以能延續數千年,屹然雄踞於東方,不能不說是有著禮儀維係的莫大功勞也!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更需要禮儀架起友好交往的橋梁。因此,每一位中國公民都應當了解禮節,掌握傳統的習俗儀式,懂得國際交往的語言規則。

“入鄉隨俗”是中國人慣有的胸襟,這個胸襟可以海納百川,給予別人最大的尊重和空間,這裏的核心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要先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基本常識學起。

中國的傳統禮儀,是以親緣關係而定尊卑、上下的。這其中有個親屬稱謂與後一代子女的遺傳優育的問題,頗有科學道理。中國婚儀規定“五服”之內不通婚(許多地方更嚴格,同親不聯姻),即在血親五輩以內不允許相婚配。按照民間規定親屬包括三種:

1.血親:直係即同一祖先的、有血統相連的親屬,如父母、兄弟、姐妹,也稱祖父母及孫子、孫女;旁係指堂兄妹、表兄妹等;等親是指從本身算起往上或往下計,一世為一等親,二世為二等親,旁係從同一祖先往下排。

2.姻親:因婚姻關係而形成的親屬關係。如兄弟的妻子、姐妹的丈夫、妻子的父母。出此範圍的隻稱“親家”。

3.配偶:因有婚姻關係的夫妻,如離異後即不屬此列。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送禮已不再送溫飽型的吃喝類如煙、酒、茶、糖和生活用品的禮品,許多人已轉向用多彩文雅的花卉來表達情意。

在我國,民間節日還經常有送畫、送剪紙、刺繡等藝術品,以表示吉祥、美好和喜慶的祝願。因此我們應了解一些民間藝術品的文化內涵。民間慣常用諧音畫來代表文字,如蝙蝠代表“福”、魚表示“餘”、蓮代表“連年”、玉如意表示“如意”、老壽星表示“壽”、鬆柏代表“長青”、喜鵲表示“喜”等等,要多留心學習。

禮儀是一種社會交往的形式,也是一種文化心理結構。它熔鑄人的氣質,增添人的風采,學好禮儀能使人魅力無窮,光彩照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幸運相伴,事業揚帆。

願每個人學好禮儀,從文明之邦走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