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賣黃河水”的例子在華夏西部影視城比比皆是。張賢亮在創辦華夏西部影視城之初,提出了“出賣荒涼”的商業創意。事實上,影視城就是靠出賣荒涼起家的。影視城中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破爛不值錢的。比如,電影《五魁》中演“豆腐房”的場景,不過是一堆土坯上搭了些破木板,它還在《大話西遊》、新《孟麗君》、駝《道》等影視中多次加以利用;一件西北農民過去在冬天常穿的皮襖,爛得扔了也無人撿,可它卻成了獲獎影片《黃河謠》中的關鍵道具;舊堡與新堡之間有一堵殘垣斷壁,被稱為周家店殘牆,是兵營時代車馬店的遺物。陳凱歌曾在這堵斷牆下拍攝過名作《邊走邊唱》,這裏還成為《新方世玉》、五《個女人和一根繩子》等片子的場景;新堡有兩道門,兩道門之間叫甕城,甕中捉鱉的意思,也成了《西行漫記》、老《人與狗》、飛《天》等幾十部影片的景物。這些影片都獲得成功,因而甕城被電影界稱為幸運之門。
張賢亮曾經介紹說,他創辦的華夏西部影視城“先用荒涼吸引電影人,再用其作品吸引大眾體驗荒涼的美學價值。連廢墟都賣出去了,那世界上還有什麼不能賣的?能夠賣,有人買,市場經濟就成功了。”
張賢亮正是憑借他那魔法般的特殊思維方式,構思出“出賣荒涼”的創意,創辦出以古樸、原始、粗獷、荒涼為特色的華夏西部影視城。這座影視城被影片拍攝取景之多,造就的明星之多,獲海內外影視大獎之多,皆為中國各影視城之冠,故被稱譽為“中國一絕”。同時,它也為張賢亮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使他為文人下海樹立了成功典範。[4]
(二)養雞生蛋與借雞生蛋
養雞生蛋,千百年來,是天經地義的事,它自然而然地牢牢嵌入了人們的大腦中,成為一種常規性的思維方式。借雞生蛋卻是以一種逆向思維的特殊方式,顛覆和突破了養雞生蛋的思維定式,從而運用想像力的奇特功能在實踐中創造財富。
一位汽車銷售公司的老板林總,就是一位靠在商場上借雞生蛋而發家致富的人。
林總在40歲前曾作過11年的中學體育教師和8年的大中型企業團委書記。40歲時他下海創辦了一家汽車銷售公司。
林總認為,在生意難做的地方動腦筋,運用逆向思維,發揮想像的魔力效應,不僅可以做到“借雞生蛋”,而且可以做到“借窩養雞”。
一般人認為,做生意就是拿錢進貨,再把貨變成錢,如此循環下去,雪球越滾越大,沒有資金是萬萬不能做生意的。殊不知,三角債把大家套得死死的,大家缺的都是錢,而多的都是貨,這個現實你繞不過。
結果,情形是:或沒有錢買不來原材料,企業麵臨停產;或者貨賣不掉,企業產品嚴重積壓。
針對這種三角債把企業套牢套死的現狀,林總認為要改變以往的思維模式,形成通過改變商品流通的循環過程,把“拿錢進貨,再把貨變成錢”的流通模式換成“以貨抵貨,再把甲貨變成乙貨、丙貨、丁貨,然後再變成錢”的模式。
思路一變,局麵大為改觀,走不動的一盤死棋竟然就被他給走活了。
那一次,上海集裝箱公司的老板提著800餘萬元現款來找汽車銷售公司的林總,欲購20輛紅岩·斯泰爾載重汽車。這對林總的公司無疑是一筆大業務,隻要他用這筆款到廠家提出來,一輛車就可賺一萬元差價。要是過去,林總賺回20萬元便了事,但今天,他卻把這筆業務暫時擱置一邊。
為什麼呢?因為此時他獲得了一條信息,他要四兩撥千斤。而這條信息正好就是一個“資金杠杆”。他想要利用這個“資金杠杆”,撬起一樁連環生意。他想起了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原來,上海寶鋼有600萬元廢爐渣幾乎收不回,其中本金400萬,利息就占200萬,可見這是一筆多年的爛賬。經了解,欠債方是武漢大冶鋼廠。
心動不如行動。林總帶著秘書小劉立即飛往武漢,他此行的目的是弄清大冶廠生產什麼產品,哪些產品銷不出去。
一聽有大客戶上門,“大冶”的領導都來迎接林總。林總聽了介紹,發現“大冶”積壓的產品目錄中,有一種用於生產汽車齒輪的專用鋼材——20鉻錳鈦。這種鋼材恰恰是綦江齒輪廠生產齒輪求之不得的原材料。但綦江齒輪廠由於流動資金一時困難,無緣購進,以致當時生產處於半癱瘓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