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表現在哪一方麵,表現為何種程度,是因人而異的,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實際上都有自卑心理。拿破侖·希爾認為,一般情況下,人們的自卑感的表現形式和行為模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1.孤僻怯懦型。
由於深感自己處處不如別人,“謹小慎微”成了這類人的座右銘。他們像蝸牛一樣潛藏在“貝殼”裏,不參與任何競爭,不肯冒半點風險。即便是遭到侵犯也聽之任之,逆來順受,隨遇而安,或在絕望中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2.咄咄逼人型。
當一個人的自卑感在最強烈的時候,采用屈從怯懦方式不能減輕其自卑之苦,則轉為好爭好鬥方式:脾氣暴躁,動輒發怒,即便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尋求各種借口挑釁鬧事。
3.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型的角色,用笑聲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自卑,這也是常見的一種自卑的表現形式。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費麗絲·蒂勒相貌醜陋,她為此而羞怯、孤獨自卑,於是運用笑聲,尤其是開懷大笑,以掩飾內心的自卑。
4.否認現實型。
這種行為模式是自己不想看到,也不願意思考自卑情緒產生的根源,而采取否認和逃避現實的行為來擺脫自卑。如借酒消愁,以求得精神的暫時解脫等方法。
5.隨波逐流型。
由於自卑而喪失信心,因此竭盡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惟恐有與眾不同之處。害怕表明自己的缺點,放棄自己的見解和信念,努力尋求他人的認可,始終表現出一種隨大流的狀態。
上述各種自卑心理的表現形式,都是對自卑的消極適應方法,也稱消極的“自我防衛”。心理學家實驗證實,消極的自我防衛,會使精力大量地消耗在逃避困難和挫折的威脅上,因而往往難以用於“創造性的適應”,使自己有所作為。這是自卑的消極方麵。
無論是偉人還是平常人,都會在某一些方麵表現出優勢,在另一些方麵表現出劣勢,也會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或得以外部環境的消極反饋。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劣勢和挫折都會給人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導致自卑。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我,其重要原因是他們善於運用調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斷消極因素交互作用。一般情況下,成功者運用的調控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認知法——就是通過全麵、辯證地看待自身情況和外部評價,認識到人不是神,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會全知全能這樣一種現實。人的價值追求,主要體現在通過自身智力,努力達到力所能及的目標,而不是片麵地追求完美無缺。對自己的弱項或遇到的挫折,持理智的態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將其視為天塌地陷的事,而是以積極的方式應對現實,這樣便會有效地消除自卑。
2.轉移法——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感興趣也最能體現自己價值的活動中去,可通過致力於書法、繪畫、寫作、製作、收藏等活動,從而淡化和縮小弱項在心理上的自卑陰影,緩解心理的壓力和緊張。
3.領悟法——也叫心理分析法,一般要由心理醫生幫助實施。其具體方法是通過自由聯想和對早期經曆的回憶,分析出導致自卑心態的深層原因,使自卑症結經過心理分析返回意識層,讓求助者領悟到:有自卑感受並不意味著自己的實際情況很糟,而是潛藏於意識深處的症結使然,讓過去的陰影來影響今天的心理狀態,是沒有道理的,從而使人有“頓悟”之感,從自卑的情緒中擺脫出來。
4.作業法——如果自卑感已經產生,自信心正在喪失,可采用作業法。方法是先尋找某件比較容易也很有把握完成的事情去做,成功後便會獲一份喜悅,然後再找另一個目標。在一個時期內盡量避免承受失敗的挫折,以後隨著自信心的提高逐步向較難、意義較大的目標努力,通過不斷取得成功使自信心得以恢複和鞏固。一個人自信心的喪失往往是持續失敗的挫折下產生的,因而信心的恢複和自卑感的消除可從一連串小小的成功開始,每一次成功都是對自信心的強化。自信恢複一分,自卑的消極體驗就將減少一分。
5.補償法——即通過努力奮鬥,以某一方麵的突出成就來補償心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有自卑感就是意識到了自己的弱點,就要設法予以補償。強烈的自卑感,往往會促使人們在其他方麵有超常的發展,這就是心理學的“代償作用”。即是通過補償的方式揚長避短,把自卑感轉化為自強不息的推動力量。耳聾的貝多芬,卻成為了劃時代的“樂聖”;少年坎坷艱辛的霍英東,沒像慈母的期望那樣成為一代學子,“不是讀書的材料”的他,後來卻在商界大展宏圖。許多人都是在這種補償的奮鬥中成為出眾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