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用眼神營造融洽的談判氣氛在商業談判中,營造輕鬆愉快的氣氛,是成功的重要條件。
從身體語言上說,臉部的表情對於營造談判氣氛,起著主導作用。在所有“非言辭溝通”的範圍中,最不易產生爭論的,就是臉部表情。因為這是最容易看到的表情,而且一目了然。每個人都見過“迷死人的模樣”、“魚眼睛”、“過來吧”的表情,或者一副“隨時奉陪”的眼神。
在談判中,可以觀察到種種麵部表情。談判的時候,往往是雙方的代表坐在桌子的兩邊。我們有時會看到,坐在右邊的人的眼神是滿足、自信、得意的;坐在左邊的人,則是不高興、生氣並具防衛性的。顯然,這次談判對右邊的人是有利得多了。談判桌上,一個極端具有攻擊性的談判者,會把談判看成是“你死我活”的競技場,他總是睜大眼睛瞪著你,嘴唇緊閉,嘴角下垂。
另一方則是挨著談判桌,擺出一副純潔無辜的姿態,就像唱詩班的小男生一樣,半閉或低垂著眼瞼,露出淡淡的笑意,有著和平的一道秀眉,前額上沒有一絲皺紋,然而他可能是一個很有能力且頗具競爭性的人,他相信合作是一種強而有力的過程。彼此間發生衝突時,這種人會產生與平時大不相同的表情:眉毛通常是下垂的,眉頭皺起,牙齒雖然未露出來,嘴唇卻緊緊地繃著,且稍微向前突出,頭和下顎挑釁地向前挺出,和對方怒目相視。在這種情況之下,談判雙方彼此都牢牢地盯著對方,一旦眼睛望向別處,則意味著失敗或害怕。
一般來說,聽話或說話時不敢直視我們的人,必然是想隱瞞什麼。麥克·阿吉爾在他所寫的《人際行為心理學》一書中,提到人們互相注視的時間,占全部時間的百分之三十到六十之間,同時他也注意到,兩個人交談時,如果互相注視的時間超過百分之六十,則表示彼此對對方的興趣大於他所說的話;這有兩個極端的可能性,一是情侶們含情脈脈地凝目相視,或者是兩個敵對的人準備要打架。阿吉爾也認為,抽象思考者較使用具體思考的人更常直視對方的眼睛,因為抽象思考者較有能力將吸收的資料組合成一個整體,而且不可能因為視線的相交而分心。
你可能已體會到人在聽話時較說話時更常與別人的視線相交。當別人問他一些問題,而使他覺得不舒服或有罪惡感時,他也會不情願地注視別人;而另一方麵,一個人在被詢問時,或者是對一種使人產生防衛性、攻擊性或者敵意的說明有所反感時,視線相交的機會便會戲劇性地增加。當一個人被激怒時,有時候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瞳孔張得很大。
任何規則都會有例外的情形,視線相交的多寡,隨著不同的人和文化,而有戲劇性的差異。
有些人由於害羞,總是避免接觸到別人的目光,或盡可能把它減到最少的程度。這些人可能是人群中最誠實、懇切而肯於奉獻自己的人,然而每每由於他們不敢看別人,卻無意中表現出懷疑或推諉事情的態度。
達爾文在他的作品《人和動物感情的表達》一書中,探討“是否相同的眼神通用於人類的各個種族”,他就這個問題寫信詢問世界各地的人。和這些問題一樣簡單的是,他要求那些受過訓練的觀察者回答時“要經過真正的觀察,而不是憑記憶”。以下就是達爾文的幾個問題:
眼睛和嘴巴張大,眉毛上揚,是否為驚愕的表情?
一個人在憤慨或挑釁時,是否會皺眉頭,昂首挺胸,緊握拳頭?
一個人在深思問題或極力想解開疑惑時,會皺起眉頭或眯起眼睛嗎?
如果你是一個經常參加談判的人,那麼,你可以根據你在談判桌上所見到的實例,來回答一下這幾個問題。要是回答對了,這就意味著你在談判桌上很有眼力了。
以上著重談了理論部分。在實戰中,你完全可以運用這些理論去解決一些問題。
比方說,當出現了談判僵局時,你就可以用臉部表情來調節氣氛。
因此,在進行交易,企圖說服對方之際,都必須展現令人感到親切的力量;如果以前曾和對方有數麵之交,那麼就容易展現親切感了。譬如:滿臉笑容,眉毛揚起,手勢可稍為誇張,然後“吳先生!是呀!是呀!吳先生!”等,連呼其名。這呈現出來的雙方關係就比實際上的似乎要親密許多。雖然對方或許會有些微迷惑,但由於你的親切,對方將受到感染而自我寬諒,這時,你所營造的親切氣氛將可幫助你完成任務。
4.用眼神消除客廳的緊張氣氛在賓主的交談中,雙方身體語言使用最多的是“眼神”。
人們在談話時,隻要不是盲人相會,他們的眼睛的作用,常常超過了有聲語言。有些說不清的內心感情,可能一個“眼神”就表達了。
在賓主交談時,可以用“眼神”消除客廳裏的緊張空氣,讓對方快點放鬆下來。因為,即使是比較熟的人隔上一段時間再相見時,也會多少有點不知說什麼好的感覺,這就是緊張,那麼,陌生的人初次相見就更不必說了。因此,掌握這方麵的身體語言的運用,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