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丹手下的這幫墨家謀士也不是吃素的,廷尉非塗比那何衝還狠,他曾建議姬丹調動禦林軍,直接將栗腹一黨全部拿下,格殺勿論,然後再威逼燕王退位,燕王若是不退位話的就一刀砍了,或是給他吃點毒藥什麼的。
“比我還狠!”這是姬丹對這名墨家十弟子的最中懇的評價。
非塗的建議雖然是說到了他的心坎上,不過他卻沒有采納。曆史上向他這樣的實權人物多了去了,比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這人直到死也沒有動漢獻帝的一根毫毛,不是不能動,而是為了保住頭上那頂忠字的大帽。
再比如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最後把他兩兄弟都殺了,還逼著他的老爹傳位於他,但他之前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讓,最後迫不得已才用強硬手段。
現代社會基本是一個道德淪喪的時代,一切以利益當先,什麼忠,什麼孝,在金錢麵前都是****。古人則不同,就算是再卑鄙無齒下流的人,對忠和孝這兩個字都會敬畏三分。
姬丹之所以遲遲不動手處理燕王,就是怕背上不忠不孝的惡名。
他在等待著燕王和栗腹主動出擊,然後再以一個受害者的身份進行反擊,如此便可以得到燕國百姓的同情,在道德上不至於落得下風。
在這一點上趙軻的觀點倒是和他不謀而合,如果把非塗定性為激進派,那麼趙軻就應該是屬於溫和派的,他的建議是通過緩慢的滲透,逐步將栗腹一黨從朝廷上全部排擠出去,他不主張進行肉體消滅,而是建議以國家的名義提供給失去了權力的栗腹一黨足夠的財富,讓他們在平穩安樂的條件下退去政治舞台。
至於燕王,趙軻覺得如果燕王能認清形勢主動退位的話最好,即便是不退位姬丹也應當以孝字當先,要給予其應有的尊敬和供奉,待其年老駕崩後再名正言順的繼承王位。
趙軻的觀點姬丹隻同意一半,畢竟燕王又不是他親爹,姬丹可沒有那麼大的耐心等著他老死,萬一這老家夥福大命大,活上個百八十歲的,那自己豈不是要當成老太子!
所以他決心一抓住時機便采取行動,清除栗腹一黨,逼迫燕王讓位。
姬丹真正顧慮的不是內憂,而是外患,秦國雖慘遭大敗,損失了三十萬精銳和大將王翦,但其根基並沒有被撼動,他國內仍有百萬大軍可以調動,加上韓魏趙三國的降卒,總兵力差不多要有一百七十多萬,這個數字相比燕國不到三萬人的軍隊來講,實在是多得恐怖。
另外讓姬丹擔憂的便是齊國,這個國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其經濟實力應當算是七國之中最強,也是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超級大國。隻因當年樂毅伐齊之後,該國元氣大傷,再加上齊王建在位數十年來碌碌無為,不修武備,齊國軍事實力一落千丈,甚至在與韓魏這等小國的軍事衝突中都屢遭敗績。
雖然齊國的軍事實力漸弱,但因其瀕臨東海,有漁鹽之利,所以經濟實力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如今那齊王建不知何故,竟一夜之間由一個庸碌無能的昏君變成了一個招賢納諫,銳意進取的明君!
在政治方麵,他廢除世祿祿製,實行二十爵製。實行什伍製度,將全國百姓以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一什,什伍之內互相糾察,從而加強了對百姓的統治和管理。
在經濟方麵,實行土地私有製,準許民間買賣土地。采取重農抑商的政策,獎勵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