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困難的時候,就是我們離成功最接近的時候,隻要有耐心,你就一定會成功。
——凱撒
1.忍耐是美德
忍耐是一種修養,是一個人的內在涵養。用一種忠恕之道、寬容之心對待人和事,戒暴怒,持謙和,好善忘惡,如此一來,就可修煉為有德之人。如果不這樣,隨心所欲、放縱性情、心氣浮躁,不僅自身難保,更無法成就大事,眾怨從身,那時罪責可就大了,而且隻能咎由自取。
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勤勞、質樸、吃苦、耐勞這種精神什麼時代都應提倡和發揚。以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對社會和他人所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的角度看,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少不了用忍來維持人際關係的發展,用忍來維護安定團結的秩序。忍耐對他人來說是尊重,對自我則是一種約束和克製,有忍耐力的人實際上是有涵養,有自持力,有深識的人。忍耐在人的一生中既是遠離災禍的護身符,又是成就大業的智慧和策略。所謂“一忍敵百勇”,正說明關鍵時刻忍耐的力量是無敵的。這就是我們對忍的意義的正麵理解和概括。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丟掉了漢人江山,為千夫所指,後世唾罵,可見忍字有多重要。忍是心之寶,不忍身之殃。舌柔常在口,齒折不因剛。思量忍字,真是快活方。片時不能忍,煩惱日月長。當雙方發生衝突時,由於一方忍耐,另一方也會覺得羞愧,這樣將心比心,許多事端就消彌於無形之中,隨之而來的則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
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烏龜遭到侵犯時,常常會緊縮腦袋,趴伏不動,任你踢,任你砸,它仿佛死了似的。因此,烏龜縮頭,真可謂“忍”字的形象寫照。
2.能忍才能贏
忍的好處實在是很多,小至居家和睦、朋友之間相互,大至升官發財,都離不了一個忍字。可是,你知道嗎,在曆史上,有人甚至靠“忍”獲得了天下!在這方麵最著名的是劉邦。
劉邦最初勢力是很弱小的,根本無法與霸王項羽相抗衡,但劉邦運用了一個“忍”字訣,處處容人,事事退讓,結果力量一天天壯大。而與劉邦容忍的態度相反,項羽則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一個有識之士建議項羽在關中建都以成霸業,項羽不聽,那人出來發牢騷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結果項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將那人殺掉。
楚軍進攻鹹陽時到了新安,隻10多萬秦兵,後大部投降。因投降的秦軍有些議論,項羽就起殺心,一夜之間把所有降卒全部活埋,從此殘暴名聞天下。
他怨恨田榮,因此不封他,而立齊相田都為王,致使田榮反叛。他甚至連身邊最忠實的範增也懷疑不用,結果錯過了鴻門宴殺劉邦的機會,最後氣走範增,成了孤家寡人。
當然,劉邦也不是什麼聖人,據《史記》記載,劉邦在沛縣做亭長時,好酒好色。當劉邦軍隊進了鹹陽後,將士們紛紛爭著搶著去找皇宮的倉庫,往自己的腰包裏揣金銀財寶。劉邦聽從張良和蕭何的建議,忍住了貪圖享樂的念頭,吩咐將士封了倉庫和宮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帶著將士仍舊回到灞上的軍營裏。對百姓秋毫無犯,這就使他贏得了民心,得到了民眾的支持。而項羽一進鹹陽,就殺了秦王子嬰,燒了阿房宮,收取了秦宮的金銀財寶,虜取宮娥美女,據為己有,並帶回關東,相比之下,他怎能不失人心呢?
楚漢戰爭中,劉邦的實力遠不如項羽,當項羽聽說劉邦已先領十萬兵馬入關,怒火衝天,決心要將劉邦的兵力消滅。當時項羽四十萬大軍駐紮在灞上,雙方隻相隔駐紮在鴻門,劉邦力量懸殊,危在旦夕。在這種情況下,劉邦能做到“得時則行,失時則蟠”。先是請張良陪同去見項羽的叔叔項伯,再三表示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並與之結成兒女親家,請項伯在項羽麵前說幾句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