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從滿清大軍出關,遠離京師之後,有些蕭條的京師城內又開始慢慢有些人氣起來,但是在紫禁城內,一場針對張翼的那封奏請要求,整個朝廷正在爭論不休。
張翼上次在遼東的所有作戰,經過張翼暗地裏可以宣傳,幾乎人人都知道張家軍在遼東打過戰,更是打死了很多滿清韃子。雖然過程有些模糊,沒有將怎麼樣消滅韃子的真正利器說出來,但整個京師都知道張翼曾經帶著自己的軍隊在遼東打過戰,為京師解圍過。
因此,這一次張翼的奏報,一些朝廷大臣或許有感於張翼這一次在遼東的戰果,間接救了他們,加上大明朝的軍隊體製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了,前麵又有著戚家軍的前例,因此還是讚成張翼的請求。
當然,很多為張翼說話的人,幾乎都是受到了張翼的好處,除了張翼遼東解圍的原因之外,這一次一些官員幾乎暗地裏都接到了一筆為張翼說話的“說話費”。至少兵部裏麵的幾個管事的侍郎還有五軍都督府等幾個衙門的那些老爺們,無一例外都受到了一筆厚厚的報酬。因此,這些兵部還有五軍都督府等和軍隊有著關聯的官員,幾乎一致都同意張翼送來的奏報。
沒有辦法啊,為了這一次在廣東取得所有的軍備改製還有整頓官場順利張翼可是下了血本了。這一次張翼送奏報的時候,同時也秘密派了李達帶著巨款北上,來到京師活動。用張翼的話說,就是用錢砸,也要讓京師的這幫官員能幫助說話,支持自己在廣東所作的一切。
所以,這些日子,李達幾乎秘密拜訪了多個衙門的主管人事和一些朝廷大員,幾乎給這幾個衙門的官老爺們每個人送去了幾萬兩銀子,數天之內撒下幾十萬兩銀子,可謂是花錢如流水。
因此,得到張翼好處的官員,當然很自然為張翼說話,有的就算還沒有直接說支持,但也不反對了,默認有時候就是一種支持。
當然,也有一些官員很自然會反對張翼的這種破壞“祖製”的做法,認為張翼是在破壞朝廷統治的根基,是在讓整個朝廷走向滅亡,是一種嚴厲的狼子野心,堅決的反對。
不管兩邊人馬如何唇槍舌戰,在這朝廷上大肆相互攻擊,但多數官員此時都保持中立狀態,沒有表示支持和反對,特別是一些重量級的官員,比如楊嗣昌等人,都站在哪裏閉目養神,誰也沒有發言。
坐在哪裏的崇禎心裏有如明鏡是的,他其實也沒有想到這件事情會讓下麵的朝廷大員全部議論紛紛,同意和不同意的都在說著自己的理由。隻是,看著楊嗣昌等幾個朝廷內閣大臣不說話,心裏麵也忍不住有些生氣。
其實剛才這些官員討論,看著下麵一幫大臣那種似乎說的頭頭是道,什麼忠君愛國的樣子,崇禎他心裏麵都在冷笑起來。
這些官員這種說話不腰疼的樣子,整天隻知道爭權奪利的人已經讓崇禎很厭倦了,也已經讓崇禎想了很多,也想通了很多,雖然好壞都有,但已經讓崇禎朝著某個方向傾斜了許多。
拿著張翼和這幫在朝廷上說話的大臣一相比,崇禎忽然覺得張翼那種真正做實事,為自己這個皇上分憂的人是多麼的可愛了。至少,張翼做的每件事情,怎麼樣看都是在拯救自己的這個偌大江山啊,至少和這幫隻知道動嘴皮子耍權力的官員好太多了。
這幫大臣能幫自己變出銀子來麼?能幫自己訓練出一支可以打戰,打敗韃子的軍隊來麼?想來想去,早已經缺銀子卻勇敢善戰的士兵鎮守自己江山的崇禎已經有了主意。
崇禎他確實是多疑,可某些時候也是一種很偏執的人,一旦認定了某件事情,這一刻都不會改變主意。特別是想著張翼的好處,更是堅定了自己的決定。
不過,心裏麵打定主意了,但有時候他還是會看看下麵這幫股肱大臣到底會有事麼主意的。有時候崇禎就覺得自己是在看戲一樣,看著自己手下一般大臣在表演,他就覺得十分有趣。或許這也是一種常年養成的病態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