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支部隊有五千來人,經過一層選擇之後,最終留下了四千人,裁撤了一千來人,後麵又重新將調來廣州城的挑選出來的四千衛所招了兩千進入,編練了兩營人馬六千來人。
另外,或許是感覺到自己手裏麵沒有專門的陸地炮團,因此張翼招兵一千來人,然後直接將剩餘的選出來的衛所士兵與其編成一個炮營,決定組建一個專門的炮團。
一下子,張翼就將原來廣東的舊軍隊進行整頓以及重新招兵編練新軍萬人左右。算得上走出港島之後,第一次規模的擴軍了。
而原來港島出來的部隊,張翼在此基礎上,再次擴編了一營人馬,因此,算下來,張翼一口氣就編練了三個步營,然後一個炮營,人數一萬二千人左右。
隨著擴編軍隊,張翼越發感覺明朝的軍隊稱謂不符合軍隊編製了,更加不符合自己這個現代人的眼光和指揮。因此,再次給自己編練的新軍,改用新的稱呼,就連軍官的稱呼,也改變了。
張翼直接套用後世的三三製原則編練自己的新軍還有整編原來的軍隊。也就是按照後世的班-排-連-營-團-旅-師-軍的稱謂整編軍隊。
一個班十人,設置班長一名,總共十一人,三班一個排,設置正副排長,三連一個營,三營一個團,團下麵還直屬一個加強連和一個後勤連,人數超過了千人,三團一個旅,人數規模三千人左右,和現在明朝一營人馬相差不多,隻不過稱呼換了而已。三旅編練成一師,而師下麵還有著專門的炮團和直屬營,人數萬人左右。
軍隊的稱呼換了,那相應的軍銜,張翼也製定出來了。士兵一般分為列兵一等兵二等兵和準尉,列兵就是剛剛入伍的士兵,一等兵二等兵根據服役時間長短以及功勳確定,準尉則是士官稱呼。
而軍隊裏麵的軍官成為很自然也就變成尉官校官和將官三等,每個等級又為三級,既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以及準將少將中將和上將。
因此,張翼整頓和編練軍隊的番號,直接也變了。對外的番號稱呼為大明廣東第一軍第一步兵師和第二步兵師,而簡稱便是張家軍第一師和第二師。
所以,張翼不但是明朝的所謂廣東總兵,更是這支廣東第一軍的軍長,而副軍長則是楊誌軍,總參謀長則是宋青河,而一師師長為周騰,二師師長則是盧廣義,全部都是張翼的嫡係人但仍軍隊的主官。
當然,這些都是陸上步軍的整編,水師的稱呼也正式編成海軍南海艦隊,艦隊司令李鳳超,副司令王樹雲、張國成,三人為張翼掌控海上力量。水師陸戰隊也改名為海軍陸戰隊第一師,但這個師編製不滿,隻有兩個旅隊的編製。
水師戰艦的數量幾乎每個月都在增加中,港島造船廠現在已經步入正軌了,而且已經成為這大明朝最先進也是最大膽一個造船廠,每個月至少可以建造兩艘千噸級海船,而其中一艘則為水師的戰艦。至於水師,也開始成為這南中國海上麵讓人無法忽視的一直海上力量。
當張翼搗鼓出這些東西之後,張翼身邊的人幾乎都大眼瞪小眼,有些不相信張翼為什麼搗鼓這些東西出來。畢竟感覺有點匪夷所思,可聽著張翼如此解釋,特別是感覺這種稱呼既簡潔又非常有力量,不像現在流行的稱呼,頓時歡呼然後確喜歡,然後開始等張翼為每個人確定軍職。
第一師由原來港島最先的陸營和後麵編練的兩營人馬組成,外加一個炮團,人數一萬一千人,算得上張翼手裏麵最先編成的軍隊。二師編製暫時不滿,隻有兩個旅隊,但依然有一個炮營。
另外,張翼這一次終於給自己的軍隊,全部換裝,換成了後世那種看起來非常簡潔又具有力量的軍服。港島的織布廠和製衣廠加工數天製成的數萬套新軍裝,全部讓張翼的軍隊換裝了。
因此,忙活了差不多一個月,經過短暫整頓和編練,張翼終於建立起了兩個師級編製的軍隊的骨架。雖然這兩個師級編製軍隊隻有其行,真正的戰鬥力隻有第一師裏麵的數千人,但陸地上的人馬,也差不多兩萬人馬了,隻要給張翼一段時間訓練,這些人馬終究要成為張翼手裏麵的精兵和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