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接觸音樂純粹是一次偶然的在電視麵前看到一群長發哥哥彈著稀奇古怪的樂器在舞台上猛甩頭發扯著嗓子吼。
那時候我八歲,有一個故友學了吉他,我那時候開蒙晚,母親想用木吉他來開發我的興趣愛好,我那時候對音樂真的沒有任何任何任何的興趣,甚至有些討厭,那時候我有個奇怪的脾氣,也許很多一部分朋友小時候都有過這種經曆,父親母親總會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來打擊我們,隨後又讓我們去學習他們的長處,這時候我們往往會選擇強烈的抵觸。
故友學了音樂,母親每次都會談起他,說著說著,又是一臉輕蔑的看著我,我那時候對音樂痛恨到了極點。
僅僅是兩年的時間,我對音樂的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那是2009年,邁克爾傑克遜的突然離世引起舉世悲鳴,我那時候不理解一個白人怎麼會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從聽到他的《beat it》之後,我徹底被他的音樂折服。
從《beat it》到《dangerous》再到後來的《we are the word》,因為傑克遜我對音樂的態度由恨轉愛。
一直到後來的吉他之旅。
(二)
轉型寫作之後,我彈吉他的時間幾乎全部被寫作替代,木吉他塞進包裏一放就是幾個月之長。
高中畢業之後,長時間熬夜加上工作失利寫作問題我又罹患焦慮症和抑鬱症,一天除了在外工作之外,我就把自己關在二十平米的小屋裏,那段時間的頹廢,現在想想都覺得異常痛苦,痛苦的不單單是精神,痛苦的是身邊人的不理解。
那時候的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次焦慮的想扔書撞牆的時候,我都會塞上耳機聽著歌把聲音調到完全隔離這個世界的程度,一個人聽著歌直到天再次亮起。
我喜歡音樂,隻是因為初中畢業期對吉他的再次遇見。
2013年冬天,那時候已經是初中的最後一個冬天了,學生們都習慣了披星戴月的時光。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民間的諺語對那時候的我們完全是鮮明的對比,前兩天晚上和胖子出去燒烤,說起當初初中的事情,他說他印象最深的不是沒日沒夜的學習,而是冬天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六點半到校,在路燈照應下金光燦燦的校園門口等待著自動電門的開啟。
我不由自主的看向窗外的黑夜,胖子說的沒錯,那個時候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不過是在校園門口推著當年最流行的山地車在校園門口徘徊,對於那時候作為學渣的我,這個記憶最深刻。
初三那年在班裏認識了一個彈吉他的小生,後來才知道那是我的吉他老師之前的學生,我那時候因為這個小生萌生了學吉他的念頭,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來自各方麵的鄙視和諷刺,他們都覺得我根本學不成音樂,我偏要固執的學下去,初三畢業後,我得到了人生第一把吉他。
剛學吉他的時候真的很難,枯燥的樂理,疼痛的手指,每天頂著焦熱的烈日背著沉沉的木吉他騎著山地車一路騎向琴行,那時候每天都是這麼堅持著。
(三)
現在的我重新拿起了吉他來到了大學,未來的路還很長,我要一步一步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