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奉行“你給我多少,我就回報多少”的原則,這種態度缺乏了人際交往中的主動性。對於財富,看得緊不如放得開,得與失要看長久的功效。
人情是中國人維係群體關係的最佳手段和人際交往的主要工具,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自我欣賞的結果,必然是自我封閉,有些人奉行“人若敬我,我便敬人,人若愛我,我便愛人,人若求我,我便求人,人若予我,我便予人”的人生哲學,乍看起來這種觀念也沒什麼錯,其實卻是缺乏了一種人際交往中的主動精神,而對於窮人來說,人脈就是金錢的礦脈。
欲取之,先予之。其實這個道理,處處都是,平時的釣魚,也是這樣一個道理,你沒有魚餌,哪來的上鉤的魚。付出與收獲是相對應的。沒有付出就不會得到回報。春天不播下希望的種子,秋天就沒有收獲。事業上的成功也是一樣,沒有艱辛的付出,沒有勞動的汗水,就不會有成功。
人世間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報,沒有無回報的付出,也沒有無付出的回報。付出越多,得的回報越大,隻想別人給予自己,那麼“得到”和源泉終將枯竭。
古時候,有個猶太商人來到一個市鎮跑買賣。他打聽到幾天之後有特別便宜的商品出售,就留在那裏等大削價的日子到來。可是,他身邊帶了不少金幣,當時又沒有銀行,走到哪帶到哪又重又不方便,還很不安全。
於是,他一個人悄悄來到一個僻靜之處,瞧瞧四周無人,就在地裏挖了一個洞,把錢埋藏起來。可是,等第二天他回到原地一看,卻大吃一驚:錢不見了。他呆呆地站在那裏,再三再四地回憶,昨天確實沒有人看到自己埋藏金幣,為什麼會不見了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這時,他無意中一抬頭,發現遠處有一間房子,房子的牆上有個洞,對著他埋錢的地方。他突然想到,會不會是住在這房子裏的人,正好從牆洞裏看見自己埋錢,然後才挖走的呢?如果事情確實如此,怎樣才能把錢要回來呢?
這個商人打定主意,來到屋前,見了住在裏麵的一個男人,客氣地問道:“你住在城市裏,頭腦一定靈活。現在我有一件事要請教,不知行不行?”
那人一口答應道:“請盡管說。”
商人接著問道:“我是外鄉人,特地到這裏來辦貨,身上帶兩個錢包,一個放了500個金幣,另一個放了800個金幣。我已把小錢包悄悄埋在沒人知道的地方。現在的問題是,這個大錢包是埋起來比較安全呢,還是交給能夠信任的人保管比較安全?”
房子的主人回答說:“要是我處在你的位置的話,什麼人我都不信任。也許我會把大錢包同小錢包埋在一個地方。”
等商人一走,這個貪心不足的人馬上拿出挖來的錢包,又去埋在原來的地方。可他抬腳剛走,守候在不遠處的商人馬上回來,挖起錢包,500個金幣一個不少地回到了他手裏。
這個商人確實手段高明。他知道,偷兒之所以偷竊別人的東西,就是因為有一種貪得之心,而貪得之心自然是可得之物價值越大,心也越大的。所以,盡可以借其貪得之心,讓他自己吐出已得之物,也算給他個教訓。妙就妙在還請他自己出主意,自己交出來。這種以利驅人的手段可謂出奇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