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是一種處世風格,它能構建相互和諧、互促共進的生存環境。中國古代的智者說:"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蠻倨傲,則去之者多。"這說明了謙虛的人在獲得外部支持、借助社會資源方麵的人格優勢。人人都喜歡謙虛的人,而不會與自以為是的人為友。謙虛是做人的原則,是一種美德,固守謙虛精神的人如同持有一張通行證,可以暢通無阻地行走於社會。
自滿就是自己對自己滿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真的很有資格,擁有超凡的智慧和能力,長久以來的優越和成功很容易讓人自滿。而在這樣的人身上,自滿的兄弟自負通常也會選擇寄居。
還有一種是自己的能力本不足以自滿,但是由於錯誤的衡量了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對比造成自以為自己很優秀,這樣的人還有一種稱呼叫做“一瓶子不搖半瓶子咣當”,這樣的人是很可悲的。
“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這是古訓,就是叫我們要謙虛為人。如果把自己想的太完美就容易驕傲了,完美的意思就是沒有瑕疵,沒有任何缺點的東西是沒有必要改進的。一旦你的內心占據了驕傲,就會覺得別人都不如你,那麼你就難以發現前進的機會。謙虛是一種美德,這是中國古代就一直流傳下來的一種為人處世方式。
鷹王和鷹後打算在密林深處定居下來,於是就挑選了一棵又高又大、枝繁葉茂的橡樹,在最高的一根樹枝上開始築巢,準備夏天在這兒孵養後代。
鼴鼠聽到這個消息。大著膽子向鷹王提出警告:“這棵橡樹可不是安全的住所,它的根幾乎爛光了,隨時都有倒掉的危險。你們最好不要在這兒築巢。”
鷹王根本瞧不起鼴鼠的勸告,立刻動手築巢,並且當天就把全家搬了進去。不久,鷹後孵出了一窩可愛的小家夥。
一天早晨,正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外出打獵的鷹王帶著豐盛的早餐飛回家來。然而,那棵橡樹已經倒掉了,它的鷹後和它的子女都已經摔死了。
看見眼前的情景,鷹王悲痛不已,放聲大哭道:“為什麼這麼不公平,一隻鼴鼠的警告竟會是這樣準確!”
“輕視從下麵來的忠告是愚蠢的,”謙恭的鼴鼠答道,“你想一想,我就在地底下打洞,和樹根十分接近,樹根是好是壞,有誰還會比我知道得更清楚的呢?”
往往我們認為像鷹這樣的位高權重者見識廣、能力強,而他們自己也會有這樣的想法。時間長了就會不屑於聽取下屬的意見,“寸有所長,尺有所短”,老馬也有失蹄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虛懷若穀的胸懷,聽取別人的一言,也許就會避免你的意外之災。
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將別人想得很糟;謙虛要有個度。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要處理把握好謙虛的尺度。對自己不懂的或懂的不夠的要謙虛學習;對工作職責中本應該由自己完成的,要盡自己的才能去完成,不能因過分謙虛而失去自己顯示才華的機會。
十九世紀的法國名畫家貝羅尼,到瑞士度假,每天仍然背著畫架到各地去寫生。有一天,他在日內瓦湖邊用心畫畫,來了三位英國女遊客,看了他的畫,便在一旁比手畫腳地批評起來,一個說這兒不好,一個說那兒不對,貝羅尼都一一修改過來,末了還跟她們說了聲“謝謝!”第二天,貝羅尼有事到另一個地方去,看到昨天那三位婦女,正交頭接耳不知在討論些什麼。那三個英國婦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過來,問他:“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正在這兒度假,所以特地來拜訪他。請問你知不知道他現在在什麼地方?”貝羅尼朝她們微微彎腰,回答說:“不敢當,我就是貝羅尼。”三位英國婦女大吃一驚,想起昨天的不禮貌,一個個紅著臉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