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0章 成名成家的迷夢(2 / 2)

因為家門林立,每個想進家門的人。在選擇家門必須考慮好兩件事:一是帶什麼樣的禮物進去,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麵臨著你即將進去家門後的命運,必須弄清“家”的規矩,如喜歡什麼樣的禮物,是香煙、餅幹(什麼牌子的?)還是古董、字畫(哪種風格的?值多少錢?);二是能給自己換來什麼?提攜成了“家”還是索要了一張帖子到處發展。這都是關乎你今後的榮辱貴賤的大事,萬萬輕率不得,能致一失足而千古恨的事也不是不可能。這就應了那句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俗話,實在是至理名言。

既然這家門裏有種種好處,難怪國人是如此地戀家,到了哪兒都忘不了回家,因為家是一個人的根和命脈,不管這根是長在沙漠還是糞土裏,或者漂在水裏,你都不能忘了家。這家不管你哪兒看,都是一個結尾,如你累了倦了要找家,一樣是一在的結束,同你病了、死了要進墳墓一樣,也是到了家。人們既然怕死又如此著戀家,為家歌功頌德,為家肝腸寸斷,豈不是迫不及待地想死不成了?到了家可以什麼事不幹,但你需要吃飯,不如你幹脆一死了之,連飯也煩的再去吃了,那人多麼的自在。

所以,譬如像家一樣自在,像家一樣溫暖,像家一樣幸福便是國人把美麗的想象如同對墓穴的綿綿哀思一樣,都有一種進去了就不必出來的感覺。不用你再去辛苦,千辛萬苦還不是為了個家麼?國人的路途短暫,每天隻顧忙著尋死覓活,出人家門。對家的依戀,同作家、學問家的迷戀屬同一道理,一旦成了某某家和走進家門,便不必再辛苦,再去動什麼腦筋了。

這就是洋人不管到了哪兒都會把那兒布置一番,這家也就隨身帶著,而國人一旦走出家門到了別處,絕對杯盤狼藉,因為那不是家,一旦離家就盼著回家,盼得到了不思茶飯的程度,盼得累壞了身體到了家裏便解決了一切的問題。

今人隻圖今日的舒適和如意可以把明天忘掉,凡是今天享受不到的好處,絕不多做一件,隻要你到了今日要回的家,就不想明日還會不會出來。

對作家、學問家的追尋是一個人的學問的結束,那怕他隻活了一小半的生命,以後做不做都是某某家。對家的相信迎合了國人可以偷懶的依賴,每天回家或回家的次數多了,是沒有時間再做很多事。

國人對幸福的理解便狹隘單純到一統化的地步。幸福是一種全身心投入才能體會的感受,國人的偉大已使他有了形狀,變得具體,隻要誰能照此過去,就得到了幸福,從一個人日常生活盼著到家,向上求索想著成了“某某家”,便是兩條通往一生終點之殊途同歸的幸福結果。所以國人的好累基本是因為有這個那個家的存在造成的,不知道這個家或那個家每個人到了年齡就能按需分配時,國人還會不會喊累。對家的貪得無厭,使國人的體能背離生命鮮活的軌跡,家對人體體能和智慧的摧殘幾乎滅絕了人性的真樸。

一個人一輩子都想幸福卻根本不知道幸福是什麼滋味,因為一旦想到幸福溫暖就想到家,家便把你去追求幸福的過程中途給截斷了。人們對家之全身心的投入耗費了一生的體能。國人常驚歎洋人的體魄,認為是營養好的緣故,如果洋人的食譜給國人食用,十有八九是肥不了的,因為腸胃不行,消化不了,是把太多的時間懶在家裏的結果。因為有了家,甚至消化係統也可以消化到不用太多去運作的份上。可惜了這副腸胃,不是去為身體增強體力,而是用來消化主人精工細做到熟爛到不用消化的程度,因此便出來了一個美食“家”。一個家:吃和住,概括了國人對於幸福的全部含義。一個人的生命對於國人來說,派不上太多的用場,任何動物都是具備這種本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