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文無收的學藝生涯
在香港,提到珠寶業,必然要提及珠寶大亨謝瑞麟。如今大名船鼎的謝瑞麟,經過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擁有17間連鎖店,年營業額超千萬的珠寶王國。而這個珠寶王國的創始人,開始時卻是連飯郜沒得吃的窮小子。
戰前,謝瑞麟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那時戰火紛飛,民不聊生,謝瑞麟無法上學讀書,家中又無餘錢,為了糊口,隻好從小每天跟著父親四處收購破銅爛鐵,在鴨寮街擺賣,換些銀錢過日子。
戰後,謝瑞麟上學了,但不到兩年,便輟學在家,因為家境清貧,實住無法供他上學。為了今後前途,母親的一位朋友便介紹他到一家金鋪當學徒,希望學得一技之長。
所謂學徒,其實是雜役。什麼活都得幹,比如打掃衛生,買菜煮飯之類,不在話下。每天的幹活時間,都在10個小時以上。而這一切都是白幹的,沒有一分一厘報酬。每月能管到手的,隻有一港元理發費。
分文無收的學徒生涯,一挨就是七年!這七年中,謝瑞麟不知掉下了多少眼淚!
(2)依靠借貸走上創業路
在金鋪當了七年學徒之後,謝瑞麟充分掌握了全套打金技術。同時,他也了解到傳統足金行業的局限性,於是,仗著一身絕技,跳槽到一家珠寶金行,學習西方珠寶鑲嵌工藝。那時,他的工資收入隻有600港元。但畢竟是有自己的收入了。
21歲那年,謝瑞麟最初學師那間金鋪的師傅帶了一夥人自立門戶,舊老板希望他能夠回巢助陣。這對謝瑞麟來說,確是一次難得的創業機會。他抓住了。當時的條件是這樣:按件計酬,另給他100平方英尺大的工作間。
但是,機會來了,謝瑞麟卻沒有資金。咋辦?當時的金行規矩,老板隻給予玉石珠寶,打金師傅需要先墊付黃金,完工後才連金價及手工費用向老板一齊收回。
謝瑞麟認準了機會,決意要一試,便向老板借錢,共借了3000元,之後,以其中的1500元買了五兩金。在這種捉襟見襯,家底淺薄的情況下,謝瑞麟開始了一人一個公司,幾乎是白手創業的艱苦道路。
那時謝瑞麟年輕力壯,又適應日夜工作,因此,每次攬下的活,都能及時交貨。因此一開始創業,他的金行生意就發展順利。兩年之後,謝瑞麟又擴展業務,同另一個行家合夥,租用了一個600平方英足的工作間,各占一半。以後,謝瑞麟不斷采用這種合夥經營的辦法,擴展規模。
從1960年至1970年這十年時間,謝瑞麟便由一個光杆司令,發展到擁有200多個工人的打金隊伍。這十年間,他賺了100萬元。
(3)邁步走向億萬豪富
1970年,謝瑞麟把自己的名字登記注冊為有限公司,從此,他的珠寶事業登上了新台階。
為了拓展業務,他決定將金行經營業務轉向多元化。除了自己製造首飾向珠寶行銷售外,開始著手出口業務。
1967年開始,謝瑞麟就開始注意到出口業務了。那時珠寶業低潮,許多專營珠寶業的商人來到了香港。謝瑞麟結識他們後,爭取了不少訂單。這使謝瑞麟意識到,外國市場不可小視。
1970年至1980年,謝瑞麟把業務擴展到批發、加工上,同時不斷出口。1980年後,他把業務再作突破,直接從事零售業,廣開分行門市,為遊客專設了陳列室。從此,營業額直線上升。1987年,謝瑞麟公司股票成功在香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