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中國曆史上的儒將(5)(2 / 3)

十一日那天,瓦剌軍在西直門外列陣,兩軍對壘。也先仍揚言要釋放“聖駕”,脅迫明朝屈服講和,並指出要於謙等大臣出來迎接,但被拒絕了。當夜,明軍進擊瓦剌軍先鋒於彰儀門外,獲得第一次小勝,軍威大振。次日,明軍在各門外略有斬獲。十三日,瓦剌軍和明軍在德勝門外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當時天寒,降雪,又大風,忽而雷電降雨。於謙先派石亨領兵埋伏在道旁民間空屋內,另派小隊騎兵做急前鋒,衝擊瓦剌軍陣,接戰時假裝敗退,也先立刻揮動精騎萬餘,呼嘯追來,直逼明軍。於謙待敵軍近城,令神機營火炮火銃齊發,同時石亨伏兵驟起,前後夾攻,也先軍驚擾,明軍副總兵範廣驍勇絕倫,躍馬當先,衝入敵陣,部下將兵齊力殺進,瓦剌軍大敗於城下,死傷無算,也先弟平章孛羅卯那孩,在搏戰中被大炮擊斃。瓦剌軍轉攻西直門,都督孫鏜率軍迎擊,瓦剌軍稍向北退,孫鏜追擊,瓦剌軍增援反撲,孫鏜軍拚力血戰。明軍高禮、毛福壽等率兵從南麵來助戰,激戰更急,戰陳漸逼近城門時,城上守程信急發箭炮助戰,會石亨領兵又從北麵趕到,瓦剌軍三麵被圍攻,才向西南退去。這是明軍給也先以迎頭痛擊的第一次大會戰。次日,於謙又親自指揮都督毛福壽等軍大敗瓦剌軍於彰儀門土城外,在兩軍搏鬥時,京郊居民配合官軍奮勇殺敵,紛紛跳上屋頂牆頭,猛飛磚石,呼聲震天,瓦剌軍驚愕潰逃。這是明軍第二次大勝。繼而京郊軍民配合展開了追擊戰,瓦剌軍別支部隊分掠各州縣農村,也多遭民兵抗擊。也先迫使明朝“迎駕”的陰謀,毫未得逞,在五天的激戰中,又連戰連敗,死傷很多,也先大感沮喪。另外瓦剌軍在居庸關也被明守將羅通擊敗。十五日夜間,瓦剌軍拔營潛遁,於謙派石亨率軍追擊到良鄉以西。十七日,也先擁祁鎮出紫荊關退去。九、十月瓦剌軍焚掠山西、河北各地,也都被驅北退。十一月八日,瓦剌退出京師回到他們的塞外,此時京師宣布解嚴。

抗擊瓦剌侵入守禦京師是正義的衛國戰爭。在廣大人民英勇地從事保衛祖國鬥爭的基礎上,於謙等能夠積極運用政府機構迅速集結了部分軍事力量,及時鼓勵士氣,親臨戰場,指揮軍事,因此使得保衛京師的戰爭,獲得勝利,把明朝從敗亡的嚴重危機中挽救了出來,並且保障了正在走身繁榮富強的北方生產事來,還有廣大人民的生命一樣的財產。

瓦剌軍在京郊受到打擊退回塞外後,於謙對於國防軍事的布置,並未稍懈。首先是加強保衛京師的力量,擁調遼東、宣府部分軍馬來到京師,並命大同總兵郭登隨時準備率所部到京師增援。京師稍見穩定後,於謙進一步加強邊關的防禦。對宣府、居庸關以及保定、河間、真定各處,增派大將鎮守。又派顧興祖、劉安等率兵修築北邊關塞重要的地方並增調軍隊作為防守。

景泰元年(1450年),在春夏兩季,瓦剌軍隊對明朝北邊連續發動了廣泛的攻勢,進攻寧夏、大同以後,又侵擾慶陽、朔州、陽和、萬作等地,但都吃了敗仗。另外,當時也先、脫脫不花和阿剌知院三方麵對明朝的態度也各不同,他們都想單獨先取得和明朝“通貢”和“互市”的經濟利益,因而相互猜忌。於謙就在這時先派使臣和脫脫不花交涉,獲得了初步協議。因此,也先拘留著祁鎮,原以為奇貨可居,這時反成為對明朝交涉上的絆腳石。終於被形勢所迫,不得不將明英宗送回。可以說正是由於明朝在實際戰爭中取得勝利,政治策略正確和軍備的充實,才能對瓦剌交涉上取得了全麵的主動權,終於收到勝利的結果。英宗回國後不久,也先派使臣前來,要求通貢,雙方又恢複了正常的互市關係。另一方麵,由於也先侵明失敗,以及虐待諸部,日益驕橫,引起各部族酋長互相猜忌和仇殺,也先攻殺脫脫不花汗,隨後阿剌知院又攻殺了也先。自從也先死了以後,瓦剌部屬分散了,勢力就慢慢衰落了。

明軍雖然從失敗轉到勝利,但從各方麵造成的戰爭創傷,是得要很長時間才能恢複的。在瓦剌進攻京師被擊退後,明朝論功行賞,升加於謙的官職稱少保總督軍務,仍掌兵部尚書事。於謙辭讓道:“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敢邀功賞哉!”固辭不允。於謙在祁鎮回京以後,首先向朝廷提出“上皇雖還,國恥未雪”的警告。他條諫各項安邊的策略,堅持執行,專力於國防的充實。一麵加強真定、保定、涿州、易州以及永平、宣府、大同、居庸關、山海關多處的防務,增加守軍人數,按時修繕城堡,並於1451年(景泰二年)遣都督僉事孫安率輕騎出龍門關收複獨石、馬營等八城,募民屯田,且耕且守,這樣就使宣府、懷來的防務,更趨鞏固;一麵對官軍的貪汙怠職等弊端,嚴加糾察,整肅了軍紀;另外還推薦平江侯陳豫鎮守臨清,增築新城,保護漕船運輸的要道棗運河;又對馬政、陣法、戰車、軍器、軍功製度多所改進。對於火器,又提倡創造,如采納巡關侍郎江潮的建議,製造“火傘”,燃放出去,可以驚潰敵軍馬隊。又采納應州人師翱的建議,製造了有機關的火銃,在最短的時間內可發三次,射程可達三米步以外。